13小时艰辛,只为家的温暖
2012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踏上临客,亲身体验皖籍民工漫漫回家路
13小时艰辛,只为家的温暖

本组稿件由记者刘海泉/文 李超钰/图
来自安徽含山县的笪英勒夫妇,挑着担子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人群汹涌,挤上老旧的列车

(上接04版)1月13日晚,在北京西站第八候车厅里,几乎都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而且大多是安徽人。他们都在等待北京到合肥的L299次临时列车,14日凌晨1时16分发车。

14日0时30分许,是列车开始检票的时间,三个通道同时开放,霎时人流涌动,迅速冲向检票口。检票员一见其“来势汹汹”,果断暂时关闭左右检票通道,选择先让中间的队伍进站。

人流中,一对挑着担子的老年夫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扁担是用木条临时“客串”,一头挑着包,一头挑着油漆桶,其中,大妈身上还带着套袖,系着围裙。

记者经询问得知,他们都是含山县人,大伯姓笪,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干活。记者决定将他们作为此次回程跟踪采访的对象。

20分钟后,跟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老夫妻俩挤上了3号车厢。

13个小时的行程,1月14日下午4时20许,L299次临客到达终点站合肥。赶到3号车厢门口,记者跟随着老笪夫妻俩,走出了站台。

寒气逼人,感冒乘客转移车厢

当日1时16分,列车准时发车。记者所在的14号车厢,并不拥挤,很多上铺仍然空置。但不到半小时,记者有点坐不住了,因为车厢内的气温愈来愈低。

坐在记者旁边的是回山东老家的吴大姐,她之前已经感冒了,眼见车厢内寒气逼人,她只得起身到走廊里来回踱步。“我估计到家要大病一场。”吴大姐心里已经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炉子也在烧,但是车厢隔离效果差,暖气存不住。”乘务员解释说。

凌晨3时许,记者估摸着车厢里基本安顿下来了,就起身准备去3号车厢,寻找采访对象——含山县那挑担夫妻。

走到13号、12号车厢,记者发现,这里的车厢暖和许多,一摸靠窗的暖气片,微微发热。记者赶紧回转14号车厢,喊上吴大姐,拿着行李,选择在13号车厢里“安营扎寨”。

“暖和多了,也坐得住了。太感谢了,真是谢谢你!”吴大姐不停地向记者道谢。

“一觉醒来,我们就到家了”

在10号和11号车厢连接处,是来自阜阳的农民工谭松林的栖身之地。他因为携带的行李太多,实在挤不进车厢的某个角落,才只好选择这里。由于这个区域密封不好,车外刺骨的寒风不时钻进来,让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在8号车厢,两名来自亳州市的中年父亲,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们都蜷缩在过道上,怀里各自抱着四五岁的女儿。“乖,睡吧,醒来就到家了。”其中一位父亲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和记者闲聊了几句。

“我姓李,家在亳州大药行附近,常年在工地上打散工,他是亳州十八里乡的,也在北京打零工……”

身旁有喧嚣的人群,有低沉的呼吸,有手机播放的音乐,而不知不觉,父亲怀中的小女孩已安然入睡。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感到既温暖又心酸。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