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命里的真情女子
老照片之大炼钢铁
下一篇4 2012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苏轼生命里的真情女子

似水流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豪放派词人。
 

编者按: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生是壮怀激烈的一生,也是坎坷跌宕的一生。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真性情和不朽的诗篇。本文,以散文的笔触,饱含感情地描绘了苏轼生命里的红颜女子,让我们读懂苏轼的真情,也看到读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王弗:红袖添香伴君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简单的词句,挚情的话语。王弗何幸,担此深情!

她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十五岁就嫁给了苏轼,是青神县中岩书院老师王方的女儿,而她所嫁的苏轼是一个以爱情为美食的美食家,是一个浪漫的月夜徘徊者,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一个天真质朴的稚童,盼望着王弗能够带给他期待神往的红袖添香的温存,带给他牵魂引魄的心灵相偎,带给他两情相悦的惊喜。

大宋的夜晚,和无数个清凉的夜晚一样的浪漫,苏轼挑灯“读妻”,他希望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然而他错了,王弗固执地要他读书,一夜一夜地陪他熬下去,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她要所嫁的男人出人头地,所以陪读的她比他还要专心,苏轼无由地感动,埋首书本,换得了进士的功名。

11年之后,王弗撒手西去,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和一个残破的家庭,苏轼骤失爱侣,伤心欲绝,在她埋骨的短松岗上亲手植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多少的爱和牵挂就这样留在了那里,时光无言,结发之情自在极深处。

王闰之:山间灿然曼陀花

上天从来都是厚待这样的多情的人,苏轼的生命里走来了第二个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贤淑温厚,尤其待苏轼前妻之子犹如己出,在苏轼身负“乌台诗案”日子里,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艰辛里,她的温柔是寒冷的冬季那温煦的阳光。

苏轼豁达胸襟、豪放情怀的背后,是王闰之默默的含笑。

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山岭青翠,碧水潺湲,佳木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就是山间漫天灿然的曼陀花。然而,王闰之也如花般凋零了,苏轼悲痛地在悼词中立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死后百日,又请画家李公麟画了十张足以传世的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魂,苏轼再遭沉重打击,“泪尽目干” 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王闰之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王朝云:西子湖畔清逸仙子

女人如花,有些花注定要在尘世绽放,属于尘世的繁华,而有些花注定要开在精神的沃土,等待颤抖的相悦。让苏轼等来了那朵灵魂之花,那就是“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王朝云。

朝云是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境贫寒而不幸沦落的一名舞女,虽身在烟尘,却具超然之质,在众舞女中美目流盼,巧笑倩兮,令苏轼一见倾心,尤其是洗去浓妆之后的淡扫娥眉,相见犹怜,当时的朝云年仅十二岁,苏轼先是收为侍女,后又收为侍妾。

她是苏轼亲手培育的一株解语花,是苏轼一生最能慰藉才子风流的如夫人,是曾经淹没又被唤起的心灵相悦的红颜知己,是苏轼眼里出尘脱俗的“天女维摩”,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逸仙子。

而朝云也堪当夫子的一片情深,她是苏轼凄凉晚境唯一的依偎;在苏轼被贬惠州的日子里,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从来到苏轼身边的那时起,对苏轼“钟敬如一“;只有她用一双慧眼看出夫子的“一肚子不合时宜”,令夫子笑泪参半;只有她常伴尊前唱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泪落如雨,渴望自己是苏轼唯一的芳草;只有她陪伴苏轼多年的辗转漂泊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他真爱的温暖。

然而三十四岁的朝云也在惠州仙逝了,从此人世间一切的悲欢纷扰都已了无生趣,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只“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那“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伊人已不再了,15首诗词,又是怎样的深情。

多情的苏轼在情感的长路上跋涉得如此辛苦,然无情未必真名士,情重是对人生的一种珍视,是有尽之身对永恒之情的真诚啜饮。任世间繁华万千,只取那一瓢真情,让甘冽的滋味不负人生如寄。纵使历尽沧海,至少泪也真情,笑也真情!

多情的苏轼已走远,那个在月下单衣试酒的他,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那个醉卧溪云琴岗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清夜无尘,真情有声,在他的生命和诗篇里回响。

链接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一起文字狱。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