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起跳”瞄准市场
2012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速“起跳”瞄准市场

 

六安:“双箭”齐飞

星级记者 宛月琴

六安是皖江中的一个特殊的区域。相对于其他9市而言,六安只有金安区和舒城县“挤进”了皖江版图,六安也因此成为皖江城市带最为独特的区域之一。

但与此同时,毗邻省会合肥的六安还是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这样“圈带”叠加让六安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别具特色、独具个性。如何用一区一县这两支“先发之箭”带动六安的整体腾飞,又如何将“一圈一带”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六安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六安成项目“抢滩”地

六安金安区寿春路,在凯旋大麻纺织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排纺织设备在快速地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仓库里洁白的纱锭堆积着,等待被销往全国各地。六安当地是国内种植大麻的重要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每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占到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在皖江示范区建设规划获批后,江苏宜兴一家民企敏锐地看到了机遇,投入巨资建设这样的标准化工厂和生产线。“预计所有设备全部改造完成后,年产量将达到15万锭,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公司董事长张和平告诉记者,资本选择六安,正是看中了六安特殊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及皖江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金安区发改委主任方明告诉记者,2011年金安区共落实引资项目 250个,合同引资240.6亿元,在建(含续建)项目280个,实际到位资金65.3亿元,同比增长61.5%。

“一圈一带”组合发展

六安市发改委副主任李修俊介绍,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六安把皖江示范区建设和合肥经济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圈带”融合,打“承接牌”,唱“融入戏”, 突出“不等不靠”,牢牢把握后发优势,充分集聚政策效应,吸引生产要素加快集聚。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除了建设集中示范区平台,六安还正在打造区域发展的“两翼”,一个是以新桥产业园区作为北面的翼,以舒城的杭浦开发区作为南面的翼,也是靠近合肥市的翼,这样的两个翼来带动发展。

六安正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围绕已经签订合作协议的轨道交通建设、区号统一、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开展直购电试点4个专题和即将签订合作协议的交通1小时通勤圈、合六产业走廊、大别山生态保护、旅游联合开发和对外开放联合招商5个专题,推进实施步骤,加快合作进度。

宣城:“翼”动皖江

星级记者 宛月琴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对宣城是一个机遇,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宣城市市长虞爱华表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两翼”之一,宣城应该率先腾飞。

事实上,示范区建设两年来,宣城这个原本沉静的小城,已经积聚太多发展的悸动。

宣城有个“郎溪奇迹”

“5年前,郎溪县城只有一个红绿灯,确切讲还是半个,因为那是个丁字路口!红绿灯成了那时的著名地标。2年前,中港东路就是一条臭水沟,现在则是通往新城区的主干道。”郎溪县发改委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郎溪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8亿元,翻了三番。今年1~6月份,财政收入就达到8.2亿。”

一说到郎溪的种种变化,当地人都会提到“无锡产业园”。2011年7月28日,郎溪“无锡产业园”又有28家无锡企业集中开工。从2008年10月18日的第一批无锡企业集中签约,到2011年10月底,仅1105平方公里的安徽郎溪无锡工业园,已经签约600多家无锡企业,建成项目45个,投产项目21个。

先行先试助推宣城腾飞

郎溪开发区只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两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颗皖南明珠近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成绩的确令人赞叹。

宣城市发改委副主任、市皖江办负责人戴高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宣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1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进现有开发区扩容升级,新增5个省级开发区,新增数量居全省第1位。

“今年1至10月份,全市共新签省外投资项目1099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01.4亿元,增长67.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76.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五位。实际利用外资2.64亿美元,增长81.6%,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七位和第三位。”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戴高军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增长幅度太快了,几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多少年的总和。

滁州:加速“起跳”

记者 董艳芬

2011年6月29日,20年来从未“跨出”珠三角范围内的东菱凯琴集团在滁州基地正式破土动工,滁州市市长江山更把这次重大项目的投资活动兴奋地描述为“闪电式结婚”。

事实上,这只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沿海企业到滁州加速投资的一个缩影,滁州,这座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崛起于皖东大地。

工业经济加速“起跳”

除了东菱凯琴集团在滁州的项目“开花结果”外,去年10月16日,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在定远县正式投料生产,成为全球一次性建成、单厂PVC产量最大的化工企业。而这也仅是滁州市近年来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千亿产业、锻造百亿企业目标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滁州市紧抓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优秀的投资兴业平台,科学布局优势产业。

目前,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现代产业示范园15平方公里起步区框架全面拉开,省级开发区由8个增加到14个,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共建的26个园区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已投入使用。霍尼韦尔、嘉吉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驻,华塑、熔盛重工、格兰仕、长电科技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瞄准千亿引资

而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示范区建设“三年见成效”的要求,2012年,滁州全力承接产业转移,为实力大滁城、崛起跨越蓄积更大能量。

记者了解到,2012年,滁州将围绕大高新特项目,主攻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0亿元。

此外,滁州瞄准两年翻番,着力拓展园区。全力建设苏滁现代产业园,围绕“滁州浦东”目标,加快建设4条外部对接道路,全面拉开一期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园区的国际招商。力争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000个,竣工项目1000个,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争取全社会投资超千亿。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