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拽”着全省经济往前跑
2012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省发改委、省皖江办主任沈卫国接受本报专访, 细数皖江两年“奔腾”故事
皖江“拽”着全省经济往前跑

星级记者 宛月琴
 

两年前的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此“皖江”横空出世,成为安徽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如今,“皖江”整整两岁了,在这片喷薄的土地上,发生着哪些变化?都在上演着怎样的发展大戏?又给整个安徽经济带来了怎样牵动性的影响?

昨日,省发改委、省皖江办主任沈卫国接受本报专访,细数皖江两年的奔腾故事。

皖江成资本“逐鹿地”

记者:沈主任您好!昨天是国务院批复“皖江规划”的两周年纪念日。目前示范区建设进展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卫国:皖江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示范区各地都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品牌推介,完善载体建设,改善支撑条件,狠抓招商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强劲。2011年前11个月,皖江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884个,到位资金2703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省总量的70.3%。其中来自沪、苏、浙项目2661个,到位资金2123.9亿元;核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2个,投资总额41.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24.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3.6%、75.7%、74.7%。从这个意义上说,皖江已经成为资本逐鹿的一块宝地。

此外,示范区产业升级的态势初步显现。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64%,下降至39.59%,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少2个百分点。汽车、装备、家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对示范区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3.4%,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

示范区各市加快培育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大多呈现出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首位度大大提高。合肥市电子信息、芜湖市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马鞍山市铁基材料、滁州市新能源产业增幅分别达148.5%、357.0%、135.6%、154.4%,高出各市工业平均增幅的数倍乃至10多倍。示范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2011年1月至11月,皖江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68.5亿元,增长21.5%,占全省67.2%。

全省经济发展“新引擎”

记者: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的战略发展平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对全省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沈卫国:实践证明,皖江示范区建设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8.5亿元,增长21.5%,占全省67.2%;财政收入1554.8亿元,增长32.7%,占全省64.3%。固定资产投资7774.5亿元,增长29.8%,占全省70.5%。

江北、江南两大产业集中区是皖江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典型代表。目前,两个集中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已获批并组织实施,2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文本也已编制完成,现正在积极研究运作机制,理顺财政、土地、融资等体制问题。去年,江北和江南集中区按照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的思路,全面展开基本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成功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2012年,江北集中区签订15个合同项目,总金额767亿元;在江南集中区,已有37家企业注册落户,注册资本19.09亿元。

同时,皖江各市按照布局优化、产业聚集、用地节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形成了一批产业集中、关系紧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群。去年,皖江城市带中铜陵、滁州、池州三市的经济开发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

重点培育壮大 “首位产业”

记者:皖江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未来一段时间,皖江建设又将从哪些方面着手?2012年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又是什么?

沈卫国:一是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按照科学发展、错位竞争的要求,培育和壮大示范区各市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二是加快承接载体建设,重点加快两个集中区、各市集中示范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此外,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规模、综合效益转变,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

2012年,皖江示范区将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研究制订合作共建园区的政策措施,重点推进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规划建设。重点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