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燃烧自己 温暖别人
2012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艰苦创业 拼搏进取 团结奉献 勇争一流
淮北:燃烧自己 温暖别人

记者 殷艳萍
淮北市景
 

淮北立市之初,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家乡远道而来,在淮北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到落叶护花,为淮北的发展,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淮北,慢慢成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接下了老建设者手中的奉献棒。

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团结奉献和勇争一流,1993年,淮北定位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在2011年的党代会上,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说,淮北是一座煤城,有一种“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精神。无论是艰苦,还是拼搏,还是争一流,都融入煤炭的奉献之中。

一群开拓者的激情岁月

“淮北师范大学如今好漂亮。”凝望缤纷夜色,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傅瑛想起了30 年前,那时她初到淮北。傅瑛老家在天津,17岁插队到安徽,1977年考入安大,毕业后来到淮北。刚开始,傅瑛有一种被发配边疆的滋味, 但很快,她打消了愁怨。在她心中,淮北是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地方、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傅瑛是淮北市第一个女教授,教育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可她觉得自己为淮北做得太少,那些早年来到淮北,参与淮北建设的人,让她抑制不住感动和敬佩。淮北妇联曾组织一个活动,叫淮北巾帼第一人,一看到第一个女工程师吴莹清,第一个女农艺师杨宏惠等人的资料,傅瑛再次被感动。

吴莹清是浙江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林徽因的学生,一毕业就到这里来了。淮北最初的那些楼房,基本都是她设计建造的。农忙时,吴莹清下去支农,干着最累的活,从不叫苦。杨宏惠,老家蚌埠,住城里,家庭条件好,可是却乐意来到淮北,天天跑到乡下搞红薯种植,每天一身泥一身水,累得不行,从不见她抱怨什么,对红薯的研究之深,让她成为淮北的红薯大王。 淮北师大的一个老校长,在全国师范院校都是响当当的,他从上海华师大跑到这个地方,这儿当时很破,来报到都找不到校门,找不到牌子……

“他们那一代,工作无怨无悔,把自己献给了淮北,把自己的孩子也献给了淮北,他们是淮北的脊梁。”傅瑛由衷地说道。

一位普通环卫工的大爱

周凤珍,52岁,淮北一名普通环卫工人。每天早晨三点,一片静悄悄之中,她便开始步行前往工作的马路。那条马路,周凤珍不知扫了多少遍,酷暑严冬,她一次不缺,任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任寒风中的手越来越僵。看到发生矛盾的同事,她去劝导;天热时,她经常自己出钱买水给大家喝,或买上一个西瓜。

1996年,周凤珍第一次在矿山献血。想想献血能帮别人,献血后身体还挺舒服,周凤珍爱上了献血,每年定期献。2002年,孩子上高中,周凤珍在市里租了房。一次献血时,医生告诉她,她适合献血小板。周凤珍从此开始献血小板,每月一次,而且每次都比一般人献的多,献得医生护士心疼了,劝她少献点,周凤珍毫不在意。

2011年5月28日,凌晨4点多,周凤珍正在清扫马路时,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称一个产妇生孩子时大出血,情况危急,周凤珍立马赶到医院,看到产妇家属焦急地在血库门口踱步,她二话不说就去扎针。血小板流入产妇身体,产妇保住了生命,周凤珍心里比谁都高兴。

至今,周凤珍已无尝献血近7万毫升(包括血小板折算),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去年,她又获得了感动淮北十佳母亲之称。

“血站规定,到了55岁就不能献血了,我现在52岁了,只要我的身体正常,我还是会继续献血,直到不能献为止。”周凤珍说。

一个城管的15年

在淮北,提起城管,人们首先想到的“城管110”,还有“城管小勇大队”,这是以王小勇的名字命名的。

15年前,王小勇无意间选择了城管一职。起初,工作上的种种困难,让他一度坚持不下去。但王小勇还是选择了接受,慢慢地通过努力,王小勇和市民交上了朋友。

长期工作中,王小勇制定出了“城管110”热线的规章制度,在这个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不时响起,市民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大屏幕上的滚动字幕,显示着处理情况。

给摊贩解决摊位问题,送流浪者回家,清除马路垃圾,捐赠贫困人员……王小勇不知做了多少,最近8年,他没有一个周末。“城管110”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制度,投诉必理。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他放弃了休息时间,吃饭时也要拿着对讲机,手机24小时不关机。

王小勇获得了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以及省劳模的称号。他说,这里有妻子的一半功劳,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他也做不了这么多事情。王小勇说,自己至多算一个敬业的人,是无数敬业的淮北人中的平凡一员。

一个创业者的思维

1987年,谭秀英差一分没考上大学,一直优秀的她,不敢去见同学,不想复习。谭秀英到一个工商所,从事市场管理工作。但时间不长,她辞职了,不为别的,因为她想自己干点事。

在一个农贸市场,她摆地摊卖干鲜。从市场管理者,到被管理者,谭秀英什么都不懂,只能凭一份诚信去经营。时间长了,大家都说“77号那个店不错,物美价廉、服务好”。77号正是谭秀英经营的小店。

慢慢地,谭秀英开始批发零售干鲜。这个生意相当辛苦,早晨4点要起,晚上12点才能睡,就这样,谭秀英坚持了六年。她挺着大肚子时,还要去卸货。生孩子的前一刻,她还在整理货物,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她就回家忙着打理店里的活计。

生意每扩大一步,谭秀英就思考着新的发展空间,做什么自己有把握,就朝那个目标奋进。她对自己说,“干自己懂的,认真干,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现在,她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她又给自己和公司制定了更远的规划。

有则善用,无则思变。谭秀英每走一步,都深思熟虑,正如淮北的发展。作为煤炭城市,淮北市利用煤炭创造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如今又思索着产业的转型,转型获得了成功。淮北城市形象的转变,六大产业转型的开展,慢慢打造出了一个依山临水的生态城。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