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商会的那些事儿!
2011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皖商会的那些事儿!
透过合肥“宁波帮”的生动影像,折射商会故事的点点滴滴 异地在皖商会缘何扎堆“开花”,商会又如何“助力”经济
记者 沈娟娟 星级记者 宛月琴/文 程兆/图
 

抱团的力量有多强大?蚁群或许能给出最好的解释: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拥在一起,力量是不可想象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反面反映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因地缘亲近,企业家团结在一起,商会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尤其是在异地,更多了一层“老乡见老乡”的乡情。而今年,在安徽,异地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接连有8家异地商会“扎堆”开花。商会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在经济往来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素描

合肥“宁波帮”

12月21日,在合肥市阜阳路富康大厦,王惠英的办公室,一排排摆放着很多关于宁波籍企业家的杂志。透过这些杂志的封面,“世界船王”包玉刚,网易“掌门人”丁磊、银泰集团沈国军、杉杉集团郑永刚等“闪亮”在眼前。

作为合肥宁波商会的副秘书长,自称是“宁波二代”的王惠英结缘商会后,便经常和宁波在合肥的企业家“打交道”。在她的印象里,甬商勤奋耐劳,有着一般人难有的韧性。

在王惠英的名片上,这样的字眼颇引人关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据说,这是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听取谷牧同志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在谈到宁波工作时的指示。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宁波帮”的奋进,在合肥宁波商会所有工作人员的名片上,都把这句话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王惠英告诉记者,现在的合肥宁波商会有会员单位56家,主要从事贸易、房地产、建筑安装、环境设备、家用电器、电工电器、印刷、纺织服装、IT、广告传媒、餐饮、金融等相关产业。她透露,每年,这些在合肥的宁波企业家们都会聚上几次。他们中的很多至今乡音未改,叙叙乡情,谈谈各自发展的情况,相互沟通信息,交流看法,也为宁波、安徽两地的经济往来牵线搭桥。

影像1

来皖宁波“第一人”

在这么多宁波到皖的企业家中,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便是合肥宁波商会的“元老”们也说不清楚。

商会秘书长胡连盛回忆:细想起来,宁波人来安徽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从中或许从追溯到宁波企业在安徽的创业史。一种情况是毕业分配,像他自己1965年从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安徽,先是在农机厂工作,而后辗转又领衔创办了合肥摩托车厂,直至退休。另一种情况,是整体内迁而来,比如说当时的合肥日用化工厂,就是生产芳草牙膏的企业,现任合肥宁波经济促进会秘书长的郑元龙就曾是这家工厂的书记。通过内迁也让很多宁波人落户到合肥,像王惠英的父母。还有一种就是安徽招工而来。虽然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无疑让大量的宁波人在安徽“开花结果”,而这些宁波人的后辈往往在企业界都颇有建树。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活跃。不少宁波人也开始在安徽寻找商机。这个时期,宁波当地知名的服装企业雅戈尔集团副总经理廖永华就被派来安徽开辟市场,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

影像2

“青春”闪耀在合肥

在合肥的长江中路,雅戈尔的专卖店已经屹立了很多年,廖永华也成为商会的会长,成为合肥众多“宁波帮”成员的带头大哥。而现在的雅戈尔,是宁波最大的房地产商,拥有宁波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是宁波银行的大股东,也早已登陆资本市场。

而在1983年的宁波,它还是一家名为“青春服装厂”的小企业。廖永华第一次来合肥时,卖的衣服也不叫雅戈尔。若干年后,廖永华对当年在合肥的“闯荡”感慨良多。“1989年,我们开始与合肥百大合作,一年在百大的销售额十几万吧。”

1991年,青春服装厂更名为雅戈尔。而1992年的合肥百大柜台开始第一次“敞开”销售:顾客当时到商场买衬衫,是在柜台外面,请营业员把样品拿过来验看,一来二去的,不仅耽误时间,有时还因为不好意思老是麻烦营业员,对衣服的面料等没有直观的感受。于是,廖永华就想着拆除柜台,敞开销售。“销售方式的改变,让销售额直线上升,大约半年后,同行也纷纷跟进。”

目前,雅戈尔在合肥已经有14个网点,年销售额接近亿元,算得上是宁波在皖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一家。

影像3

异乡创业“父子兵”

翻开1988年的《瞭望》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善于同“上帝”打交道的厂长。文中的主人公邱永祖,就是从宁波来到安徽。

1984年,邱永祖走上安徽新华印刷厂厂长岗位。过去几十年,这家厂只有一个“上帝”,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到了邱永祖“掌舵”时期,适逢新旧体制交替,工厂必须从市场找饭吃。因此他面对着连串的“上帝”,除了相关政府部门,还有很多的客户、合作者、投资者、竞争者,包括企业职工。自幼受宁波独特商业环境熏染的邱永祖,巧妙地“周旋”于各种“上帝”之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后来,邱永祖“下海”,在庐阳区大杨镇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朝阳印刷厂。又过了若干年,儿子邱波“子承父业”。

跟邱氏父子一样,宁波卡西可服饰总经理王建海25岁时也从父亲王益明手里接过担子。合肥兴东电器开关公司负责人张栋延也是一位宁波籍“企二代”。

影像4

24岁的梦想合肥绽放

说邬明洋,大家可能不认识。但说起合肥步行街上随处可见的唐狮、淑女坊专卖店,不少人就熟悉了。

在胡连盛的口中,记者得知,这样专卖店都出自宁波籍企业家邬明洋之手,而目前安徽全省的唐狮专卖店已有100多家,淑女坊也有近百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而谈起邬明洋的创业经历,记者了解到,他从浙江贸易学校毕业后,进入宁波布利杰针织有限公司,第二年被公司派到合肥市开发市场。2000年因公司改制,邬明洋下岗了。他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左右为难:打道回宁波,实在不甘心。24岁的邬明洋最终决定留在合肥打拼。

而后,在合肥步行街改造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先是租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了合肥第一家唐狮专卖店。不久后,又成了唐狮服装安徽省总代理。2004年,又成功收购闹市区齐名服饰广场经营权,公司迎来又一个新的转折。

可以说,邬明洋24岁时的创业梦想早已绽放,也是宁波商会中新生代企业的佼佼者。事业有成的他不忘回报社会,曾经通过商会捐赠了大量的衣物。

延伸

8家异地商会今年“扎着堆儿来”

宁波商会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异地商会在安徽“诞生”。一衣带水、紧密相连,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安徽与浙江的关系,两省的缘分还体现在商会上。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康立宪清楚地记得,那是在2002年8月,浙江、安徽两省的主要领导亲眼见证了“安徽省浙江商会”的诞生,这也是在我省打拼的企业家第一个抱团取暖,并成立商会组织的。

“不过,异地商会在皖成立也经历了6年的空档期,安徽省浙江商会吃螃蟹后,紧随其后的福建商会和湖南商会都是在2008年成立的。”康立宪向记者介绍,异地商会的成立可能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崛起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省外来皖投资兴业、开拓市场的企业日益增多,产业、资金和人才加速向我省转移,投资者的增多让不少企业家厌倦“单打独斗”,期待“抱团取暖”,商会的成立有了内生的动力。

省合作交流办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省级安徽省异地商会已达到包括安徽省浙江、福建、湖南、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温州商会等在内的16家,共有会员企业约2000家,今年更是有8家商会“扎堆”成立,如安徽省河南、江西、山东、天津、东北(东三省)、河北、四川商会及安徽省皖江产业投资促进会。

一边是外地在皖企业家抱成团,另一边是走出去的安徽企业家也加快了在全国建立组织的步伐,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的徽商组织,成立了市级徽商组织的还有30多家。

中小企业占据商会“半壁江山”

在安徽异地商会的会员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占据了主要成分,而且超过半数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叫得响的大企业不多。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成立的16家异地商会,共有会员企业约2000家,其中中小企业有1100家,占总会员企业数的55%。

今年中小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对内,中小企业要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面临人才流失、市场竞争、资金短缺的压力;对外,中小企业要面临竞争的对手、债权债务的纠纷和各种人为的干扰,还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尽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仍需改观。

中小企业占比较高的异地商会,今年如何度过危机?以融资难为例,不仅异地商会工作委员会和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联系,共同策划率先在我省推出徽商财富卡,就连各家异地商会也为会员企业找起了钱。

安徽省上海商会就是其中一个,只要是商会的会员企业,符合有关条件,就可以在浦发银行获得额度在3000万元以内的贷款,还可采取5户联保的方式,为其中1家会员企业提供1000万元以内的无抵押贷款。

此外,安徽省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江西商会也通过银企对接、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为企业解资金困境。

商会是我省与外地的“一扇窗”

徽商大会、中博会、湘商大会、西洽会、渝洽会等大型经贸投资洽谈活动中,异地商会都不约而同地为安徽当起了“形象代言人”,动员家乡企业到我省投资。

今年7月,皖粤经贸合作活动,安徽省广东商会就为广东和安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共吸引了500多家广东省知名企业来皖开展经贸考察和合作交流活动,签订合作项目864个,投资总额7623亿,其中广东商会及会员企业共签订粤商总部基地大厦、信地城市广场、巢湖健康产业园、新加坡花园城五星级酒店等6个项目,总投资193.2亿。

用康立宪的话说,商会是安徽与外地的一扇窗,“推开这扇窗,就能让安徽跟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无缝对接,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也能更顺畅地牵手。”

也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商会更像是一个“磁场”,成立后会吸引外地在皖的企业向商会靠拢,会员企业“滚雪球”般越来越多,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商会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商会的方式联络、服务企业,既是稳定的需要,也是帮助企业发展的需要。”康立宪预计,通过这个平台和手段管理可能也是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新形式。

对话

商会还得多当“红娘”

安徽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

记者:安徽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不少外省企业家的身影,在皖企业家抱团发展似乎成了一种趋势,“抱团”能带来哪些利好消息?

程必定:商会搭建起了企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积极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商会发挥更多的是社会组织的功能,在政府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心工作中,当先锋、挑重担,搭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促进两省文化、经济等交流越来越亲近。

而对于身处商会的企业来说,抱团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促进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

记者:今年8家异地商会刚刚成立,在借鉴之前商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还得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程必定: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是个薄弱环节,商会这种形式应该提倡和支持,但成立商会仅仅是第一步。

最关键的是,商会在“牵线搭桥”的过程中,应该对两地的产业、社会等基本情况多做了解,把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转移到安徽,做好企业和政府的“红娘”,服务企业,促进多方面的共赢。

记者手记

商会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

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家都以自己在商会中的身份感到荣耀,也非常无私地为这个团体尽心尽力。按照王惠英的话说,商会从来没想着经济上的盈利。但是,通过商会,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中获利。

这些“利”,当然不光是金钱上的,乡音的交流、乡情的交融,如果大家能从商会感觉到温暖,并且通过大家共同的抱团努力,能对两地经济往来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商会也便真正成了有情有义的地方。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