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渴望得到亲情
2011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们渴望得到亲情
也许这里即将成为历史,请不要将他们遗忘
孤单,对老人们来说已是一种习惯
 

长久的独处,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亲人的生活

(上接06版)

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在这个亲人团聚的节日里,麻风村的老人们显得格外孤单。

“他们(亲人们)很少过来看我们,可能因为害怕吧,加上我也没有妻儿,亲人很少,只有个哥哥,他来的不多,一年平均下来,最多有一次左右吧。”麻风老人王仕江说。

相比之下,有妻子和儿子的崔礼乐,待遇还要差上很多:“没有,一次也没来过,也没通过电话。”崔礼乐告诉记者,表情显得很淡然,语气中并没有一丝责怪亲人的意思。

“这么多年,一个人早就习惯了。”当记者想询问老人们对于即将到来节日的感触时,一位老人向记者说道。

显然,几十年的独身生活,已经让老人们对亲人团聚的概念,没有了太多的感触。

歧视,是现如今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麻风村人挂在嘴里最多的词是“畏惧”,他们渴望外面的繁华世界,也想出山看看,和正常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这始终只是一种奢望。

“出去以后,别人都躲着你,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跟你说,更别提握手了。”谈到外人对自己的歧视,麻风村的老人们显得很绝望。

歧视不仅仅体现在村民们身上,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会被外人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因为自己身患麻风,崔礼乐已经30出头的儿子,至今还没有结婚。“别人都嫌弃他,有个得麻风的老爹。”因为自己的原因,拖累了儿子,这一直让崔礼乐愧疚不已。

“其实我们并不可怕,每次上面来领导和专家看望我们,都是和我们共吃一桌饭,根本不会传染。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别人别躲着我们,别害怕我们,就行了!”

也许,再过不久,这里将彻底成为历史

采访中,麻风村的年轻医生陈晓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今年37岁,1995年从肥东卫校毕业后,出乎所有同学的意料,他主动申请,来到了偏僻的麻风村,担任医生。

目前,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麻风病已经从一种可怕的不治之症,变为了可防可治的疾病。且由于多次针对麻风病的集中防治,目前,麻风病基本已经被消灭。

陈医生告诉记者,从1992年以后,肥东县就已经没有再发现过麻风病人。而1994年来到麻风村的崔礼乐,也成为这里最后一个“村民”。至此,麻风村的人数一直有减无增。

就在上个礼拜,同样在麻风村接受治疗的徐道榜老人,在家离世。为了怕同伴们难过,陈晓明并没有告诉老人们这个消息。

“等到这些老人都去世后,这里(麻风村)估计也将不复存在了吧!”顿了一下,陈医生继续说道:“也许再过几年,或者几十年,麻风病从我们的世界里彻底消失,我们的下一代,很有可能完全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可怕的绝症存在过。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在这个世界,在这座大山里,有这么一群人存在过,他们曾因身患同样的疾病,而相识、相知,他们同病相怜,他们互相扶持……”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摄影记者正张罗着,给麻风村的老人们拍摄一张合影。

尽管行动不便,老人们还是尽量配合地在镜头前站成一排,微笑着完成了这张合影。在他们的身后,并没有悬挂任何招牌的麻风村大门,静静地矗立在这片深深的山坳之中……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