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园区”是如何炼成的?
皖江热土扬产业发展新风帆
下一篇4 2011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千亿园区”是如何炼成的?

记者 周平 星级记者 宛月琴/文
 

沿着合肥城区往南,秋风中荡漾着碧波的派河显得格外繁忙。记者来到派河港边,穿过熔安动力的一个组装车间,从东到西,足足1公里长。巨型大门缓缓打开,一台高15米、净重477吨的船用柴油主机整装待发,它沿着派河进巢湖,再经长江出东海,进太平洋抵达南美洲,最后到达巴西。而派河的变迁,似乎正是它所经过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变化的缩影。

开发区档案

合肥市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199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7月合肥加工区正式获批。目前,该区实际管辖面积72.72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3万。经过18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

一条“小水沟”的变迁

派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合肥市上派镇、中派河、下派河注入巢湖,全长60公里。而合肥通江航道中的派河水域,只有12公里,仅能通航200吨左右。

“这对于低速柴油机来说,不就是条小水沟吗?”当熔安动力项目刚刚落地合肥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对派河如何能让这个巨大的东西运出去表示了疑惑,合肥熔安规划生产的低速柴油机小则重500吨、大则超过2000吨,即使是拆装运输,航道通航能力也不能低于1500吨,航道净空不低于8米。

但不久之后,派河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合肥市作出了加快合肥通江航道改造,南淝河合肥中心港向派河转移,将派河港打造为合肥中心港的战略部署。这一通江航道改造,投资达到12亿元,全部完成后,1000吨~1500吨的装载船可由派河新港起航,“小水沟”摇身一变成了通江达海的“大通道”。

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一片方圆7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截至今年7月,已有3182家注册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79家、世界500强企业12家。打开合肥经开区的地形图,你会发现像熔安动力这样的大项目还有一长串的名单:日立建机、联合利华、海尔、美的、江淮汽车……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产业“领航起飞”。尤其以家电产业为例,在国内家电业最强的18家企业中,落户该区的就有5家,而且家电业已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元产业。

今年以来,该区月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也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一个“种子企业”的梦想

“原本他是在一栋居民楼里,结果被我们捡了个便宜,邀请他们把家安在这里。”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园主任苏伟口里的“捡便宜”,说的是龙迅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陈峰。

而在陈峰看来,回国创业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梦想。曾就读于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拥有8件美国专利。2007年,陈峰带着自己的技术,在合肥创办龙迅公司,主要从事高速接口和混合电路芯片的设计和技术服务。陈峰介绍,此前同类产品全由国外制造,他的初衷便是想改变这种局面,让中国人自己在行业里有说话的分量。

“在这里,我们受到了诸多的照顾,我们也对企业的未来充满着信心。”陈峰的话里充满着感激。而苏伟告诉记者,在合肥经开区,通常把陈峰这样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称为“种子企业”,它们被看成了合肥经开区二次创业的“起跑线”。

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通过引进一批“种子”企业,目前正在着力培育以捷敏电子、芯硕半导体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赛真拜通、国药集团等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杰事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罗宝、仁创、西伟德等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等四大新兴产业建设,争取打造几个国内顶端的产业,培育一批顶尖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和五百亿级产业,力争成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种子”将在合肥萌芽。

一个有关“20天”的奇迹

在合肥经开区,一个有关“20天”的奇迹,流传甚广。

合肥经开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俞光远向记者讲起了这段故事:台资企业峻凌电子是合肥海尔工业园供应商之一。当时,这家企业与合肥经开区签约,决定在该区建设生产基地。在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提供厂房、帮助招工、帮办手续等全力支持和全方位服务下,这家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20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自从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那天起,合肥经开区便将如何提升政府服务的品质放在重中之重。“长期和企业家打交道,大家早就成了很好的伙伴和朋友。”苏伟觉得,用朋友般的热情真诚相处,才能让企业家在合肥经开区待得舒心称心。

而合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该公司落户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正是由于该区为其量身定做的融资模式,该公司才得以在合肥建设亚洲最大的工程塑料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未来的开发区靠什么再提升,两个字:服务。”在采访中,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达出了这样的理念,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与一个地方的体制机制活力、行政服务效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紧密相关。基于此,合肥经开区立足先行先试,致力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目前,该区已经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管理体制,该区职能机构仅设立“两办六局”,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打造出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打造合法高效的“服务导向型”政府。

应及时向现代化的城市新区转型  

星报财经特约观察员、中国企业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竹友

无论是任何地区的经济开发区未来的方向是由单一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业园区向现代化的城市新区转型,人的发展和幸福是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成果共享机制和培育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合肥经济开发区再往下走,需要做好四个“转变”:第一个是要以基础产业为重,向以人为重来转变;第二个要以GDP增长为重,向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来转变;第三个要以本开发区发展为重,向引领城市全面发展为重来转变;第四个要以提高企业和产业发展绩效为重,向提高园区居民幸福指数为重来转变。

伴随着开发区的发展,经济实力强了、规模扩大了、囊括的人多了,其结构愈加复杂。这时需要综合考虑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人的发展和需求。

开发区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探求新的发展模式的阶段。其未来的方向应该是由单一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业园区向现代化的城市新区转型。改变开发区过去单纯以生产为重,忽视比如说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等等一些问题,追求获得一种可持续的,能够实现包容、共享、文明等各方面兼得的发展模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