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老夫妻:异乡拾荒养育孙女 沧州好心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河南精神失常女子走失23年 亳州好人行程万里帮她找到家
下一篇4 2011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对老人感动沧州 一个城市伸出援手
灵璧老夫妻:异乡拾荒养育孙女 沧州好心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沧州晚报记者 孙仁昌 市场星报记者 赵汗青 文/图
祖孙三人的“家”
祖孙三人合影
 

近日,在人民网《图说中国》上,一组《留守老人拾荒养孙》的照片,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这对老人是我省灵璧县人,年近七旬,由于种种原因流落到异乡沧州,靠拾荒养育着不满一周岁的先天性唇腭裂的孙女。昨日,本报和沧州晚报联动,共同关注这祖孙3人的境况。

七旬老夫妻异乡拾荒养育孙女

12月6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这位摄影爱好者,找到了祖孙三人居住地。

在沧县实验小学家属院南墙外,一间用木板和毡布搭起的五六平方米的简易棚子就是他们的家。这间简陋的屋子中,没有一件家具,一张床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屋内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靠近门口的位置挂着几个盛着饭菜的塑料袋,这就是他们平日的食物。屋内除了一个昏暗的灯泡和两个破旧的暖水瓶之外,没有任何家用器具。房子门外有一个灶台,周围堆满了捡拾来的废品和垃圾。

老人告诉记者,他叫陈昌华,老家在安徽省灵璧县九顶区陆圩乡周庄村。孙女叫陈晨,可是孩子生下来后患有先天性唇腭裂,孩子的父母有些嫌弃,不愿意养育这个孩子,半周岁时曾在蚌埠免费做过一次唇腭裂手术。孙女是老两口的心头肉,他和老伴坚持要养育这个孩子。

陈昌华的老家本有三间土房,但一年多前墙倒了房梁也塌了。由于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两口背井离乡,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孙女,一路远行到了沧州。

到沧州之后,祖孙三人在沧县实验小学家属院南墙外的这间简陋的棚子里落了脚。为了养育孙女,老两口只能依靠捡拾废品垃圾换些钱艰难度日。

每天早上5点,老两口就起来了,一个人留下照看孙女,另外一个人出去捡拾废品。一出去就是一天,直到很晚才回来。附近小区的垃圾桶、居民区边的垃圾堆,老人每天都要围着附近转上不知多少圈。

老两口平日里的三餐,多数是到附近的小摊上讨要些剩菜剩饭,有时偶尔有些干粮,就在屋外的土灶台上简单做一顿。用老陈的话说,就是“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众多好心人 向他们伸援手

虽背井离乡艰难度日,但在沧州却有很多好心人让祖孙三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就在记者采访中,附近居民老杨走进了屋中。据了解,老杨经常来看他们,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老两口带一个小孙女不容易,咱能帮的就帮一把。”说起对陈昌华的帮助,老杨觉得不算什么。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将一套新做的棉袄棉裤送到了陈昌华家里。这位女士前几天就曾来过,仔细量了孩子的身长,回去后特意为孩子做了一套棉衣。

前段时间,一个带着孩子的女士也来到了他们的住处,送来了奶粉和米粉。为他们拍照传到网上的史先生,也几次来看望老少3口,为他们送来了些鸡蛋、蛋黄派等。几天前,他们到附近的一家小店里想给孩子买尿不湿,店主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就送了好几包。他们现在盖的被褥,也是好心人送来的。

送米面、送奶粉、送被褥、送衣服,他们祖孙3人吃的用的穿的几乎都是周围的好心人送来的,不知道多少人曾经给予过他们帮助,可这些人从来没有留下过名字。“全靠沧州老的少的,我们才不会饿死、冻死。”说起好心人对他们的帮助,目不识丁的老两口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嘴里只是不断重复着谢谢。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