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说合肥相声的故事
2011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听他们说合肥相声的故事

记者 朱玉婷 实习生 马明新 文
 

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的相声队,到频频问鼎全国相声比赛,合肥相声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这门北方曲艺,在合肥这座城市渐渐扎下根来,并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他们曾让来肥视察的毛主席称赞,他们曾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全国崭露头角,他们首开安徽剧场式相声先河,让合肥人也能零距离欣赏相声……他们就是一代一代的合肥相声人。

第一代相声人:他们曾让毛主席为之叫好

1958年,对于合肥相声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现代合肥有了自己的相声。来自南京的高笑林、潘庆武带给了合肥相声一个新的开始。

合肥现代相声始于1958年

相声,是一门北方曲艺。闲暇时光,在小剧场里喝几口茶、听几段相声,成了北方人的休闲方式,也是北方街头巷陌一道特有的景观。而相声这门曲艺,解放以后在安徽合肥这座不南不北的城市安家落户,还得提到两个人——高笑林和潘庆武。

1958年,为支持安徽的相声事业,高笑林从南京市曲艺团来到合肥,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潘庆武。他们可以说是合肥第一批相声人。

毛主席听了也曾连声称好

听说,我们要采访关于合肥相声的事,国家一级演员朱文先早早地等在了合肥市曲艺团的办公室。朱文先正是合肥相声创始人高笑林的徒弟。

说起师傅那一辈人,朱文先还和我们说起了一段轶事。1959年,毛主席来安徽视察工作。在稻香楼宾馆,高笑林和潘庆武搭档为毛主席表演了一段相声《新灯谜》。毛主席听后连声称好,并要求他们再演一段。于是,他们又表演了一段反对封建迷信的相声《算命》。

他们都是名师的高徒

高笑林、潘庆武等第一批相声人一生都奋斗在舞台上,他们在八十岁高龄仍登台演出。

高笑林自幼跟随父亲学艺,12岁起正式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是马三立先生的得意门生。潘庆武也出生曲艺世家,18岁拜李德泉先生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后来,拜杨绍奎先生为师,从此开始了相声生涯。他们写下了合肥相声史上的第一笔。

第二代相声人:开始问鼎全国相声大赛

如果说,第一代相声人让相声这门北方曲艺在合肥生根发芽。那么,第二代相声人则让其开花结果。以朱文先为代表的第二代相声人,不仅让相声在合肥发扬光大,更是赋予其合肥地方特色。

相声是解放后合肥最早的艺术门类

算起来,朱文先这一批相声人是继高、潘等之后的合肥第二代相声人。朱文先一直笑称自己是“半道出家”的相声人,原先他在政府部门工作,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安稳工作,主动申请加入曲艺团从事相声演出工作。

据朱文先回忆,自己是1959年加入合肥曲艺团的,拜高笑林为师学习相声,开始了系统的学习。“当时的合肥曲艺团只有两支队伍,说唱队和相声队。相声是解放以后合肥曲艺团里最早的艺术门类,其他的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渔老万》问鼎全国相声大赛

而安徽合肥的相声,也是在朱文先这一批相声人的努力下,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

朱文先不仅说相声,还自己创作。1984年,他和其他人一起创作出了相声《渔老万》,说的是当时的一个农民养鱼致富成了万元户,他发家之后社会上的各种人就开始对他白吃白喝白拿,作品讽刺意味很浓,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正是这个作品获得了当年全国首届相声新作品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这也是安徽相声在全国首次问鼎,是安徽相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个作品当时评价很高,获得创作的一等奖,但可能还是因为相声是北方曲艺,我们的表演和北方人有一点区别,因此在表演上获得二等奖。”

把相声说出合肥腔调

朱文先不仅能站在台上,用相声让观众捧腹大笑,他还能把相声说出合肥腔调。

说起有合肥味儿的相声,朱文先最津津乐道的一部作品就是《喜唱门歌奔小康》。这个相声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李鸿章要将合肥门歌变成大清朝“国歌”的故事。在这个相声段子里,人物、语言都极具合肥腔调。

“很多地方都会把自己的方言、文化融入到相声表演中去,这样更贴近观众。”不仅用合肥话讲相声,朱文先还在首部以合肥方言为主体的情景剧《我爱饭米粒》中担任方言指导,并为剧中人配音。

第三代相声人:说相声巾帼也不让须眉

相声是门说的艺术,说好相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女演员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在第三代合肥相声人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女相声演员,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夏芹就是其中一位。

女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

在相声界,女相声演员的数量总是屈指可数。夏芹说:“解放前压根就没有女相声演员,刚解放那会全国也就只有两三个。后来,渐渐多起来,但和男演员相比还是少的。”

而女演员想要说好相声则要有自己的本领。“在舞台上,女演员表演的度要把握好,既不能太泼还要把观众逗笑。”在夏芹看来,有两点最重要,女演员要说好相声,首先要有自己的一门绝活,其次要能会“柳”。什么是“柳”呢?这是相声界的行话,就是会唱的意思。

夏芹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她生得一副好嗓子,自小学习河南坠子,能演会唱,这样的绝活也让夏芹在说相声时游刃有余。1993年,在首届中国相声节上获奖的作品《女驸马》则正是加入了优美的黄梅戏唱腔。

相声最难的是把握语言节奏

几十年来,夏芹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相声、小品、演唱、话剧……都很在行。对相声这门语言艺术,夏芹一直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相声看似简单,实则是最难的。不像其他,可以有一套程式去套用,但是相声很多东西是即兴的,就算同样的词,节奏只要有一点把握不好,观众也不会笑。”

“严格意义上算起来,我应该算是合肥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的相声演员。”从夏芹之后,第四代相声演员普遍都是80后了,中间由于剧本创作等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个年龄断层。

曾经合肥也能随处喝茶听相声

在北方喝茶听相声,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现在在合肥这座城市却几乎看不见。

夏芹告诉我们,事实上,以前在合肥有很多书场,在三孝口、九狮桥、解放电影院附近都有相声专场。“那时候,大概是2毛钱一张票。解放电影院那里有好几个相声专场,类似于一个擂台,买一张票可以自由挑选观看的场次。这完全是靠实力留住观众,说得不好笑,观众立马就有其他选择。”

第四代相声人:笑在庐州相声社明年重开张

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都是80后的相声演员。他们年轻活力,让相声这门传统的曲艺有了新的色彩。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一手创办的笑在庐州相声社有望在明年重新复演。

城隍庙里的笑声

2009年9月起,每到周日下午,城隍庙里就会传出阵阵笑声,引得过往路人驻足观看。这就是“笑在庐州”相声社的演员们正在表演相声。

虽然场地不大,而且这里也并不像其他城市剧场式的相声场所,仅仅是一排排如课桌椅似的凳子供观众落座,但是每到演出时间还是会挤满了人。

合肥市曲艺团副团长、笑在庐州相声剧社社长夏重梁说:“当时起‘笑在庐州’这个名字也费了一番心思,还在网上发帖征求了网友们的意见。当初我们也是抱着试试看和锻炼相声队伍的态度,没有大规模宣传,但是仍然有许多忠实的观众。”

80后成员讲当下的相声

这群青春活力的相声演员都是80后、甚至90后。我们见到夏重梁和他的同伴们的时候,他们也刚刚从外地演出回来。

回忆起当时演出的情景,他们滔滔不绝。年轻人表演的相声,当然就会有这个时代的特色。唐浩和储小林也都是社里的演员,他们给我们列举了一串当时演出的名录《生肖趣谈》、《学唱日本戏》、《反恐精英》……这些把许多网络用语和当下特色融合进去的相声把观众逗得捧腹。

“每次演出大概两个小时,四五段相声。”这是剧场相声和电视相声最大的不同,电视相声只能有十来分钟,需要精简大量内容,而剧场相声则要自由得多,和观众的互动也多,可以随时将观众融入到演出当中。

相声社明年或重新开张

然而,去年五月开始,城隍庙里就听不到这样欢乐的笑声了。“因为团里的演出任务重,当时也集中精力备战牡丹奖,所以相声社的演出就停了下来。”虽然,相声社的演出停了,但是年轻演员的表现还是值得称赞,四个80后演员表演的《香烟的烦恼》最终获得了牡丹奖的节目奖。

如今,相声社的演员们正在积极筹划将相声社重新开起来,打造合肥人自己的“德云社”,让合肥人平常也能喝着茶、聊着天、听着相声。合肥市曲艺团团长李翔说,现在准备在三孝口的四联大厦里将相声社重新开办起来,原先打算年底开张,因为场地有一些具体事宜需要协调可能会推迟到明年。不论最初会有多少观众,我们都要坚持做下去。

牡丹奖获奖作品 《香烟的烦恼》

“笑在庐州”相声社

正在演出

夏芹、朱文先在《曲苑杂坛》

表演相声《女驸马》

夏重梁和其师傅李金斗表演相声

朱文先和相声社社员在一起演出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