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相声占主流的当下,小剧场相声还有没有市场?被誉为“草根艺术”的相声,如今动辄一张票成千上万元,天价门票是不是市场所需?源于北方的相声,在合肥这座城市有哪些发展优势和难处呢?……为此,我们专访了国内首位曲艺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的蒋慧明。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记者(以下简称记):传统相声艺术受到现在多种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不过,很多经典的相声段子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您认为一个好的相声段子必须具备的特质是什么?
蒋慧明(以下简称蒋):所有经典的相声段子之所以能够久演不衰,生命力顽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核心是反映人性善恶与美丑的,这也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能够长久流传的共性。
相声有着独特的叙事特征,形式看似简单,但无论是作品的结构、语言甚至是表演时的节奏、技巧以及与现场观众的互动都是相当讲究的。可以说,经过几代相声艺人的共同努力,相声艺术在表演形式、表演技巧和审美境界诸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我们今天常说的“继承传统”,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继承相声的文本,更多的还应是相声创演的精神内涵,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表述方式和喜剧精神。
记:有人说,不失去对现实生活独特的讽刺锋芒,这才是相声的灵魂。当下,占据主流舞台的相声,大多是表扬式的相声。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或者说,相声更应该关注哪方面的题材,才更接近其艺术本质?
蒋:相声创作的题材上到国家大事,小到房门钥匙,可谓包罗万象,并无一定之规,可以说,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皆可大做文章。所谓“讽刺型”相声、“歌颂型”相声,只是一种笼统的划分。作为一个艺术产品,“笑”只是相声创演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传统相声也好,新相声也罢,最终能引起大家共鸣并有所感悟的部分,其实主要还是作品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今天的相声创作之所以停滞不前,固然有着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更主要的还是相声从业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包括相声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艺术教育有待完善、人才梯队有待弥补等等。
不同票价反映多样化需求
记:很多门类的曲艺都认为只有上电视才是成功,才能够赢得更广泛的观众。如今的相声大多数都是电视相声,小剧场相声是否还会有市场呢?
蒋:从早期的堂会、撂地、茶馆到走进剧场的正式舞台,再到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传播,反映了相声表演场所的变迁。客观地说,新兴媒体的介入,无疑迅速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大大提升了相声演员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也放大了其中的矛盾与冲突,比如:电视的播出要求与相声自身的艺术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说与演的比重、快与慢的节奏、反复回味与不断求新求变,还有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等,因此,观众对当下电视相声的不满,演员对上不上电视的矛盾都是事出有因的。
而如今京津等地小剧场相声的兴起(或曰复苏),可以视作是相声在发展进程中的自然现象,是相声观众与相声从业者之间的相互选择。至于小剧场相声的市场前景,取决于不同相声团体的艺术追求方向,不同观众群体的欣赏需求,以及整个文艺市场大环境的更加开放与繁荣。
记:相声,本是一门草根艺术。现在出现了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天价相声票,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您认为怎样才能让相声这门艺术既有它的生存土壤,又不脱离其艺术初衷?
蒋:目前京津等地的小剧场相声演出的普通票价一般在20~50元之间,年节期间举办的大型演出由于涉及到场租、劳务等因素会有所提高,至于几千元或上万元的票价只是个别现象,并非常态。演出票价的高低也反映了演出市场的多样化和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合肥有地理优势和群众基础
记:放眼全国,对类似于合肥这样的非一线城市,您认为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相声这门艺术,合肥的优势和难处分别在哪里?
蒋:合肥的相声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有过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合肥的相声事业还是有着很好发展空间的,关键是必须抓住机遇,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从相声作品的创演到市场的开拓,都应立足本土,放眼全国,积极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大型赛事,扩大本土演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就相声而言,合肥的地理位置还是有着一定优越性的,历来也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语言上也不存在太大障碍,只要有好作品、好演员,势必能再续合肥相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