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芜铜”发展“一条腿”走路
2011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省排出2011年城市“英雄榜”
“马芜铜”发展“一条腿”走路
马鞍山经济排名第一,生态保护倒数第一;合肥经济排名第二,生态保护排名第十一 铜陵经济排名第三,生态保护排名第十四;芜湖经济排名第四,生态保护排名第七
张谋贵 记者 任金如
 

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是否关注到你生活的城市是否在健康发展。

昨日,一份旨在为安徽各个城市发展“诊断”的《2011年安徽省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由省城市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这已是自2009年以来第三次发布年度安徽城市发展报告:2011年,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是全省“前四强”。

其中,经济发展指数前四位排名是马鞍山、合肥、铜陵、芜湖,但这四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排名分别是倒数第一、第十一位、第十四位、第七位。

合肥、马鞍山、淮北“带头跑”

四个城市群“各领风骚”

据省城市研究中心课题组介绍,2011年《安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报告今年首次增加了各城市群(圈、带)内各城市的指数评价,更能消除区域发展不平稳所带来的结果不公平。

皖北城市群 综合发展总指数第一位的是淮北市,其次是蚌埠市,然后是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分指标经济发展指数排前三位的是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亳州市、蚌埠市、淮北市,社会和谐发展指数排在前三位的是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

合肥经济圈 综合发展总指数的排名为合肥市、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

皖江示范区 综合发展指数排在前三名的为合肥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倒数前三名的为六安市、巢湖市、宣城市。分指标经济发展指数排在前三位的是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倒数前三名的也是六安市、巢湖市、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排在前三位的是安庆市、滁州市、芜湖市,排在倒数前三名的是马鞍山市、六安市、铜陵市。

江南城市群 综合发展指数排在前三名的城市为马鞍山市、铜陵市和芜湖市,后三名的城市为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分指标经济发展指数前三名的城市也是马鞍山市、铜陵市和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前三名的城市为芜湖市、池州市、宣城市。

芜湖经济倒退3位,蚌埠经济进入前五

17个市座次“重排”

今年,全省17个地级市综合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排在前五位是合肥市、马鞍山市、铜陵市、芜湖市和黄山市,与上年相同。排在倒数前五名的是六安、宿州、亳州、阜阳和巢湖,上年的后五名为阜阳、宿州、宣城、六安、亳州。

巢湖上了倒数排行榜,比上年后退了3位,宣城从倒数排行榜去除,阜阳市进了3位。排在6~12名的城市分别是淮北市、安庆、蚌埠、淮南、滁州、池州和宣城,比上年进位较多的是安庆市、宣城市,分别进了4位、3位,滁州市进了2位,较上年后退位数较多的是池州市,后退了5位。

经济发展指数排在前五名的城市是马鞍山、合肥、铜陵、芜湖、蚌埠,与上年相比,马鞍山再次进入经济发展指数首位(2009年经济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前进了3位,与去年一样,合肥市、铜陵市还是第二位、第三位,芜湖市由上年的第一名变成了第4名,后退了3位,发展速度明显变慢。

蚌埠市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全省经济发展前五名,比去年前进了4位,去年经济发展指数排在全省第五名的宣城市今年退出前五名行列。排在倒数第一至五位的城市依次为亳州、阜阳、六安、宿州和巢湖,上年是阜阳、六安、安庆、宿州、亳州,安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甩掉了经济发展指数倒数第三的帽子,一举前进了9位。

生态环境保护指数与上年相比,变化非常大。排在前五位的城市有:亳州、蚌埠、安庆、滁州、淮北,与上年完全不一样,上年前五位为黄山市、淮北市、六安市、马鞍山市、淮南市。排在倒数第一至第五位的城市为马鞍山、六安、淮南、铜陵、宿州,与上年相比,后退位数较多的是马鞍山、六安市,都后退了13位。

声音

把脉 城市发展滞后,影响经济发展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快速发展。早在2008年,省人民政府参事孙自铎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安徽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经济实力弱,缺乏具有辐射力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与全国相比,相对不足;城市竞争力水平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孙自铎提出了安徽城市发展的五大“不足”。

针对安徽城市现状,孙自铎认为要处理好七大关系,即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关系,迫切解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小城镇与大中城市发展的关系,用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将二者放在同等位置上;城市定位与品牌关系,以特色造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正确理解和对待经营城市,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要有利于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物质建设同时不忘城市精神文化的构建。

对策

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以全面转型为主线,促进城镇化从单纯追求速度向着力提升品质转变,从城市同构、区域分割向错位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提出。

因为人口变动情况是反映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最直接指标。安徽是人口输出大省,人口分布皖北大于皖南,人口流动呈省内与省外并重、流出与回流并重的新趋势,所以就地城镇化和省内外的异地城镇化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

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可以采用以下政策:推进重点地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立适应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双重特征的户籍制度;建立以土地用途管治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的行政区划。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