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植根于安徽的浙江人。白手起家,成为唯一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过的房地产商人。
他没有像诸多房地产商一样,沉迷于鲜花与掌声,或者优雅的高尔夫。
他的百度词条上,慈善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位置。
他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清醒的思想者。
他是“中国好人”。
他是余竹云。
第一次知道余竹云的名字,是在今年四月份召开的博鳌论坛上,这个植根于安徽的浙江人,第一次代表安徽的企业家出现在博鳌论坛上,被邀请参加博鳌论坛亚洲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最近看到他,是在11月初“中国好人榜”的入围评选上,他是唯一的企业家。在记者原本的采访提纲中,除了关于慈善的问题之外,还有不少关于房产的问题,但最终两个小时的采访,关于房产的问题一个也没有问,所聊的全部是关于慈善与公益。而作为社会精英,他对现实永不止息的思考,对理想的抱负和宣泄,更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
社会精英就是要创新和引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日新月异。然而,我们也无法忽视贫富差距,我们更无法对“小悦悦”事件背后折射的冷漠视而不见。
我们究竟往何处去?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怎样的文明社会?这些都成为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余竹云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一个。
“任何民族的终极目的都是走向文明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30、40年前都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钱人多了,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不仅是穷人在纠结,有的富裕阶层也很空虚,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明该向何处寻找,我们的富裕阶层、社会精英们在想什么?”采访一开始,余竹云就表达了他的迷茫。
面对这种迷茫,有的人选择了谩骂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精英群体选择了离开,而余竹云则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成为重建者。“在社会转型时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需要青年人、社会精英来积极投身到这种转型之中,青年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批评问题,更要脚踏实地的去解决问题,去不断行动和尝试。社会精英为什么能称为社会精英,就是要不断创新,就是要引领,一步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富裕阶层更要认识到这一点。”
“我不伟大,我只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余竹云神色凝重。
B
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
在很多人眼里,余竹云都是房地产商人当中的一个另类。他不喝酒不抽烟,不进桑拿不进KTV,也不喜欢很多富人爱好的高尔夫球,对豪车也没什么兴趣,也基本不接触合肥的房地产商人圈子,更多的时候是宅在家中。而在记者浏览他使用时间不长的微博时,发现在他关注的5页中,前面足足两页都是各种慈善基金或者公益机构。
“一时难以改变大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和周围。”余竹云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农民工告诉他,“过去我在农村种田,一年只能收入几千块钱,现在我到城市里打工,一年能挣3万多块钱,钱是挣得比以前多了,但是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地位。现在我们在这里建设城市,将来我们走了,有谁会记得我们曾经为这个城市流过的汗水?”这位农民工的话让他想了很久,他更加认识到,农民工们要的不仅仅是工资,而更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得到尊重。
2009年冬,合肥市气温骤降,身在上海的余竹云打电话让人连夜为农民工宿舍采购230多套空调。2010年8月,余竹云在自己企业的中环城项目工地上选出了20名农民工代表,以他们为原型塑造了农民工主题雕塑广场。六一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了100万元的少儿语音学习宝典,送教育到工地。七月为农民工在工地上放电影。九月,组织合肥市大建设重点工地的68组农民工家庭免费游世博。今年3月,中环在工地上建立工地农民工团组织与图书室,开展文化技术培训,给农民工送去组织的关怀。
“什么叫有尊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让农民工兄弟在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辛苦一天之后,可以在工棚里不担心严寒酷暑安心休息,一个小小的空调,给他们的难道仅仅是身体感受的温度变化吗?”
除了努力善待作为工作伙伴的农民工,余竹云还将眼光投注到更多的群体,今年8月,他投入100万元赞助“中环杯”合肥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扶持青年创业。针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他于2007年5月成立的“中环竹云助学基金”是全国第一个专项救助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希望工程救助基金。“通过这个基金,传递了一种爱,告诉服刑人员社会没有抛弃他们,也告诉他们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没有抛弃他们,钱虽然不多,但是至今已经温暖了1000多个服刑人员的家庭,给社会造就一种向上的积极因子。”
同时,中环于2011年初组织志愿服务队,专门救助城市特困家庭。在文化事业上,中环投资建设了安徽第一家非公艺术馆——中环艺术馆,邀请奥运水立方设计团队设计,用于举办艺术展览等各种公益文化活动,服务于经开区乃至全合肥的大众群体。中环也捐资200万元设立“新徽派艺术交流基金”,在交付的园区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余竹云表示,只有文化更多地交流与碰撞才能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文明向前跨越。
C
“希望可以坚持完最后的20米”
11月5日上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爱洒江淮 情暖庐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合肥举行。余竹云成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唯一一位企业家。
面对“中国好人”这样的美誉,余竹云的内心却十分复杂。
“‘中国好人’总体是希望做出一种良性的引导,让大家拒绝冷漠,至少给予了这些好人们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然而在另一个方面,余竹云却又对这样的荣誉很纠结。“我觉得我只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有着基本的良知,做了一个普通人理应做到的。”
余竹云在实践中,观察着这个世界,他也将这个社会上的人分为六类。
第一种人对事物的判断几乎是不分清红皂白一通乱骂,希望事情往反方向发展为目的;第二种人遇到事情高高挂起,麻木不仁,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第三种人对待事物都是“被一族”,毫无激情,被动为之;第四种人遇到事情有很好的理论表达,由于自身环境原因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变成公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五种人对事物会冷静分析,客观地判断,认真地研究并拿出解决方案,最后加以实施;第六种人和第五种人一样,但由于自身环境及能力所迫有心而不能为之。余竹云表示:如果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矛盾就需要第五种人的大量涌现。
“我是在往第五种人的路上前进,努力做第五种人,必须要去实践,认真地做事情,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我们周围比我有钱的,比我有理论的人太多了,但是真正去做的太少了。”
然而真正让余竹云气愤的,并不是致力慈善本身所遇到的挫折,而是很多人对于他的慈善行为的质疑甚至诽谤。“慈善本应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但现在成了伪善和作秀的代名词,这确实是慈善的悲哀。”
在余竹云给农民工塑雕塑、装空调后,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非议,认为他只是在作秀。对此余竹云除了一丝气愤之外,也只能表示无奈。“你可以不给我掌声,也可以质疑我,但请不要当面质疑我,那样就是在伤害我。”
而在这种质疑与伤害的背后,余竹云也坦言自己很累很迷茫。他将努力实践的第五种人前行的道路划分为100米,有的人走了20米,发现太难,就放弃了;有的人走了60米,觉得太难,又放弃了。“我现在算是走了80米,有反思有沉重,但内心是温暖的。我希望余下的20米路程,可以影响更多人,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