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干部调动只需一张证明
老照片之80年代民生
名医华佗真能治好曹操的病吗?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国初期,干部调动只需一张证明

陈定武
 

今天的人员调动,有很复杂的程序。建国初期,只需一张纸(供给转移证)就能够调动,并且吃穿也是靠这张纸。本文回忆了自己调动情形,让我们感受特殊时代的特殊生活。

建国初期,干部(几乎是所有工作人员的称呼)待遇实行供给制。所谓“供给制”是在战争状态下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供给的一种形式。到1951年以后的一段时期,供给制演进成包干制,但实际仍是供给制另一种方式的继续。人员调动,只要带一张“供给转移证”就没有别的手续了。

我的一张发了黄的只有现在A4二分之一大的纸,上面盖的公章、私章的颜色还是鲜红的,这是“皖南区(当时的安徽分皖南、皖北两部分)人民行政公署池州地区专员公署”发给我的“供给转移证”。凭着这张“供给转移证”,到新的单位就可以享受“包干制”待遇了。

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和安庆专员公署奉命合署办公。根据安庆那边意见,就设备条件而言,安庆那边只能接受池州这边三分之一的人员。我所在的池州专署工商科,科长耿表曾到太平县当县长去了。我和胡竹君、汪贞基三人都是不满20岁的“小鬼”,算年轻而又缺乏经验的,安庆自然去不了的。

当时,池州地区有个中心工作,就是“划乡建政”。因为当时的政权建制是沿用解放前的即“保、甲制”,“划乡建政 ”就是按自然水系和人口居住情况,将原来的保、甲打破,重新组建成一个新的人民的乡一级政权,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工作。我们一批不去安庆的包括党、政、工、团、妇等“富余”人员,编成几个“划乡建政”工作队。我们同科三人便随着“划乡建政”工作队一行40余人浩浩荡荡开到了铜陵县。下去之前在池州影院开了个动员大会,动员会后,我便收到了这张“供给转移证”

当时的供给转移,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人到哪里都有饭吃,不用掏钱(当时还无粮票)。供给制就是包括吃在内的穿(衣、帽、鞋)、日用品如牙刷、牙粉、毛巾、日记本等。吃的伙食分小、中、大灶。我吃的是大灶。地区花纱布公司经理招待我吃过中灶,那可丰盛多了,菜满桌面,鱼肉都有。至于小灶什么样的,我就不得而知了。

供给制是战争环境里军事供给的一种形式,包干制是供给制的一种延续。实际就是把实物换成货币的形式供给,平时依然是看不到现金的。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1951年下半年去东流县搞棉花收购工作,结束回来不几天,与我同阵去的老沈递给我两万块钱,说是下乡补贴一双鞋的钱。这在我想象之外,下乡补贴鞋!我在东流县依然是在办公室,只是相对于专署来说算是下乡罢了。那时我们好像没有要钱的概念。年纪虽轻,并不怎么讲究穿戴,衣、帽都是灰色平布。小病到机关医务室,不用挂号,不用交钱,医生会对症处理;大病有地区医院。吃饭八人一桌,开饭时,厨房里用篾丝罗装馒头,随你吃。

到了1953年,实行津贴制,除统一扣除伙食费外,到手的大约有十多万元;除学习资料外,不发什么东西了,也没什么补贴。我记得1954年,我的津贴费是24万元。同年实行币制改革,我当年的津贴费每月只相当于现在的24元;不过,那时的物价也低,火柴两分(盒),油条两分(根),大米九分(斤)。

到1956年,国家实行工资制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