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精神气
2011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坚持开放与诚信 传承勤劳与和合
徽文化精神气
淬炼出魅力黄山
记者 张火旺 陈明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黄山市母亲河新安江,记载着徽商“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的辉煌、流淌着徽州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篇章。

今日的黄山市,正日益成为山清水秀、景美路畅、宜游宜居、怡人怡情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座城市,通过世界的窗口,毫不掩饰地展示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城市精神。

“迎客松”广迎四海宾朋

位于黄山玉屏峰上的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也是热情友好的象征,它代表黄山市的一种精神。“迎客松”的开放精神,让这里成为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城。

“能被选为迎客松的守松人,我非常骄傲,因为我与之相伴的是一种城市精神,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的开放精神。”今年31岁的徐东明出生在黄山脚下的山村里,是黄山风景区护林防火专业大队队员,也是黄山迎客松的第18任守松人。迎客松以及黄山上的一草一木,几乎是他生活中的全部内容。

从1983年起,黄山园林管理部门就开始为“国宝”迎客松配备一位专职守松人,进行全天候守护。守松人每天的主要任务是仔细地观察和记录迎客松松针、树皮、枝干等的变化,以及病虫害、天气等情况,以配合技术人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黄山市屯溪区老街,游人如织。来自哈尔滨的游客关向东先生感叹地告诉记者,黄山的美,美得让人心静:“说实话,真的不想离开。”

秋高气爽。在黄山市新安江畔,来自浙江的丁女士正带着孩子玩,沉浸在精巧典雅、错落有致的江南水乡如画的景色中。丁女士住在附近的小区,她全家也是黄山市的新市民:“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又能感受田园气息。”丁女士说,在她的鼓动下,有几个朋友都来黄山定居了。

“徽骆驼”精神代代传承

骆驼,善耐饥渴,温驯而执拗,能负重致远,号称“沙漠之舟”。在徽州人闯出一片市场天地的背后,离不开辛苦和汗水,“徽骆驼”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成为一种风景。

到黄山旅游,带什么回去给亲朋好友?在屯溪老街,导游小程风趣地笑着说:“如果你想好了,一定是送祁门红茶,如果还没想好,那就送祁门红茶。”

记者了解到,1979年邓小平来黄山时说过一句话——你们的祁红世界有名。如今,伴随着黄山市旅游的热势效应,祁门红茶的产销量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人们在品味茶香的时候,却不能看到制茶背后的艰辛。

近日,记者来到祁门县正阳茶厂。专业手工制茶师陶自富向记者描述了采茶、制茶的艰辛过程。顶级红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后采摘鲜叶,一名熟练的女工,从大清早到傍晚,一整天也只能采到五斤鲜叶,在最高海拔达到800米的陡峭山坡上,采摘的辛苦可想而知。

制茶分为粗制、萎凋、揉捏、发酵、干燥等五个工序,最后形成毛茶,一个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制3斤毛茶。另外这五个工序都耗时耗力,比如萎凋,一般需要6个小时,最长达8个小时,制茶师要不断地翻动,掌握好火候,中途几乎没有休息。通常,完成这五个工序,从清晨五六点钟,要到晚上12点结束,有一个工序没做好,后面的工序就没法完成。毛茶工序完成后,100斤毛茶里面只能挑选出5斤礼茶,也就是顶级红茶。

“不能让祁门红茶的牌子在我们手上砸掉,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吃苦是值得的。”陶师傅如是说。

诚信与创新兼备的新徽商

黄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走出了称雄明清商界三百年的徽商,缔造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古徽商”的诚信精神,滋养壮大了一个又一个新徽商。

在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唯徽商以“亦贾亦儒”著称于世。儒学的浸润,使徽商较之其他商帮,在商业道德上,能“以义为利”,“以信接物”,“惟诚待人”,童叟无欺。

黄山市阊华电子有限公司,从10年前的10万元起步,到今天的总资产过亿元,总经理凌定华的成长经历诠释了新徽商的创业精神,那就是诚信。

2005年,凌定华与外地一家大公司签订了一份订单,但原材料价格突然飙升,这家公司担心凌定华不能履约,提出修改价格,但凌定华却说,按原商定的价格执行。这一次,他赔了200多万,但从此之后,这家公司一直与他签约,持续至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徽商大多走过小本起家、艰苦竭蹶、坎坷板荡、集腋成裘的创业之路,懂得事业的艰辛,较古徽商而言,新生代徽商更具科学精神。新时代的徽商传承了古徽商的道德诚信,而在观念形态上则完全是革故鼎新的。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截至目前,阊华电子公司成功研发了八十多个电子产品,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拥有多项国家专利。

“保护是最好的诚信,是对历史的无比敬重。”采访中,徽州呈坎旅游公司的方顺来董事长对记者说,在接手古村落开发之初,就许下诺言,一定要保护好古村落。2003年,一名外国专家看到呈坎一栋三层明代建筑面临倒塌,流下了伤心眼泪。方顺来了解之后,当即做出承诺,一定保护好村内的八栋明代三层建筑。去年,再次来到呈坎的这名外国专家,看到修旧如旧的古村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如今,不带一丝商业气息、传递着古代文明的呈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在凌定华和方顺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新徽商的身影。

“和合”是徽州人生活态度

《舞和合》中的“和”、“合”二仙,他们手持荷花,笑口常开,为百姓送平安,这大众送祥和。“和、合、荷”三字皆为谐音,旨在表达一种愿望,祈盼美好生活的到来。这就是“徽州人”的和合精神。

家住徽州街道中山社区黄发小区的殷文娜,今年60多岁,她是社区喜洋洋舞蹈队队长, 组织20多个中老年居民跳和合舞,每个星期仅在社区就要跳上三四天。社区人都爱看她们的表演,“和合”的元素也渗透在居民的生活之中。

殷文娜介绍说,《舞和合》原为地方戏傩舞。2003年,区文化局组织文艺工作者在深入挖掘徽州传统民俗舞蹈《和合二仙舞》、《和合二圣舞》、《和合舞》基础上编演而成的民俗舞蹈:一般以成人16人,头戴荷花,手持荷叶,着绿色裙装或衣裤,胳膊饰为藕状;儿童10人,其中2人戴大头面具,男童持盒,女童持莲蓬,饰和合二仙形象,其他人着古典装或兜兜衣。舞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徽州人以和为贵的处世观。

殷文娜和她的队友不只是在社区跳,街道跳,只要是区里或市里稍大一些的活动,都有她们的身影,传递着和谐的信息。

在徽州区岩寺小学,殷文娜外甥女的舞和合也跳得非常好。校长蒋会德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将《舞和合》当做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徽文化的精粹,我们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和合是一种生活态度,将会对未来的一代代人影响深远。”

互动

“城市精神大讨论” 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继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您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您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字,发送到邮箱wangtao00007@163.com。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