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速递
想做“教育家”,请别拒绝当“班主任”
3上一篇 2011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想做“教育家”,请别拒绝当“班主任”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马 跃
 

“教育家”,是从事教育之人的最高梦想。一位教师,倾毕生精力,能获得这个称号的都可谓是凤毛麟角。时下,各地都在把培养教育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可谓不是一项“实政工程”。但这里须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培养工程”,并不能说凡是进入这种工程里的都是“教育家”了。否则,我们的“教育家”就满地跑了。经过“培养”,这还只能说是一种“组织上的关心”,或者说是一种帮助成长的方式,最终能否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也不是来个考试,或找几个专家指导与鉴定一下,发个证什么的就成了的,最主要的还是个人主观意识与行动中,有没有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执著”与“务实”。这确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不应是短期行为,甚至连“中期”都勉为其难,伴着“毕生”才最恰当——好多真正的教育家,不都是在逝去之后才被后人誉为“教育家”称号的吗?

想当教育家就应当真正的教育家,让知道你的人、结识你的人口服心服。讲到这里,我们就有话要说。

首先,“教育家”不能混同于“教学家”,至少是大于等于“教学家”。

当教师的,首先就得上课,而且还要慢慢学着“会上课”,这是当老师的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也是“好老师”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致力于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观摩课堂、研讨教法等,都是为积累这方面的功底服务的。学校的主体工作的安排,比如观摩课、汇报课、教学开放周(或月)、优质课大赛、青蓝结对工程等,也大都是侧重于这一方面的。这种“课堂教学艺术”也是没有止境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伴随着每一位老师一生的,我们的老师们重视它、珍视它,当然无可厚非!也许正是这样的重要,所以就让一些人觉得这就是当老师的全部;也许正是这样的不容易,所以就让人误以为这就是“教育家”的全部内容了。假如非要作个辨别或作个区分,本人暂且作个不一定准确的比较,那就是,会上课的人只能说是“教学家”,还称不上“教育家”,因为“教学家”涵盖于“教育家”之中,最多也只能是“教学家”≦“教育家”。

上课,对于老师来说,需要研究学生并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更多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主观设计”来完成的,可以说,这其中有不少依据老师本身的天赋才能,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而且为了一节课,还可以有许多老师共同参与来反复的“磨课”。这个自由度的控制权应该是在教师的手中。我们当老师的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上十节课很累,但跟纠正学生一种坏习惯的过程比起来,不算累;如果不去面对学生的成绩与行为习惯,只管上课,一天上十节也不一定很累。只要触及到我们没有完全“控制权”的对象——学生,我们的效率马上就要大打折扣,我们的心情会陡然有一点“沉重”——这就是典型的“心累”表现。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而又从“无知”开始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班几十个聚在一起,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何解决不同个性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如何纠正来自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不良习气,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常规,等等,这些无不是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平常而又最为“头痛”的问题。敢于面对这些的,才叫“好汉”。教好一堂课,这是一种课堂艺术,需要;教好一门学科,这是一种教学艺术,需要;带好一个孩子,这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需要。这三种应该是呈梯级顺序的,而我们基本都处在第一、二级的“修炼”中,想达到第三级,很难很难。所以,只会“教书”的老师,我们最多只能誉其为“教学家”,离“教育家”还差一大截子呢。

其次,社会发展的亟需、国民素质的呼唤,“育人”的责任重于泰山。

假如只从教育本身这个小范围来说,“育人”已是教育的核心不容置疑,那么,我们再把眼光放高一点、远一点、大一点看看吧,我们当今这个社会、当今的中国急缺的是什么。是钱?绝对不是。虽然中国现在仍有不少贫困地区,但这个在世界奢侈品消费市场上大方得让任何一个西方大国都瞠目结舌的国家,说缺钱连我们自己都说不过去。缺科技?看似有一点。但这毕竟还是抽象了点,还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远了点,况且高科技的竞争永远都是把“双刃剑”,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的也并不是都安全、太平。那缺的是什么?本人认为缺的就是对“育人”的重视。

大家还记得“彭宇案”吧。一个并不是“特大型案件”,竟然让国人都记住了它,竟有人说它让中国的道德倒退了五十年,这不一定是危言耸听。大家更应对“小悦悦事件”记忆犹新吧。它的出现,让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具有“传统美德”的民族,多么尴尬窘迫。这两起事件,也可能是典型的极端,并不能代表全中国。不错,但它折射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是我们的“人”出了问题——这些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了,还能指望他们再有什么“高尚的美德”吗?

这要仔细循根究底一下,我们的这些公民们为什么会这样子?可能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只怪这个社会太复杂,太势利……这看起来是“这个社会”的事——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自身的丑陋、丑恶往这个大染缸中推,但这也绝对摆脱不掉个体本身的责任。这些都是“成人”所做的事,说得庄重一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所做的事,可是,他们的“人性”当中那种“善”与“美”体现在哪里?单从这一点讲,他们还没有成“人”,这些人即使学历再高、知识水平再高,也不配得到别人的敬佩,因为他还没有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这一点看,“育人”该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对于我们这些“成人”,一样需要啊!可是,我们的“大教育”意识还没有,我们只知道埋头“抓经济”。

暂且不谈这个大话题,单就“小教育”观来看,也需我们去深思。假如要我作个假设,这些人在以前的教育中也可能“不怎么样”,这些人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可能过多的是“不能让自己吃亏”“遇事赶快躲得远远的”的告诫……一代教育不好,代代都要受牵连,这就是教育为什么是“育人”的“系统工程”的一种诠释了,这也印证了“育人”为什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了。而学校的“育人”工作,源自学校整体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浸润及传统做法的陶冶,而在执行过程中,最为“核心”人物就是班主任。他们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品行的示范者,更是学生思想、品行形成的引导者。这其中有指导,有监督,而最大部分的还是在“纠错”——纠正不良的习性。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心、耐心与恒心的“自我较量”。这是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最花时间、最耗精力与心血的工作。若能在这一方面坚持不懈,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能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培养出的一定不会像上面事件中所提到的那些“自私狭隘、见死不救”的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出一批具有人性之美的公民,这样的社会才会多一份“和谐”。像这样的老师多一些,当是这个社会的“福气”。这样的老师,才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范围其实很大很大,“育人”,其实责任很重很重,无论是我们这些看起来已成为“大人”,还是现在仍处在懵懂无知的“小孩”,都需要!谁能把这份责任扛起并致力于实践,谁就有成为“家”的可能。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家”,请您不要拒绝当班主任。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