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传承焕发出活力宣城
2011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开明开放 敢于进取 乐于助人
历史文脉传承焕发出活力宣城

记者 张火旺 曹开发 文/图
宣城开元塔
 

“中漏江城塔,波痕回不迷,倒悬如水立,光刺与天齐。”这是清明刘方蔼《句溪塔影》中的诗句。1600多年来,位于宣城市区的开元塔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

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和瘟疫,造成了宣城大量人口的损失,于是,就有了清朝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之举。也正因此,在文化之乡,开明和开放的思想渐露端倪。但即使在经济驶入快车道的今天,宣城人仍保持着乐善好施的秉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是这些开明开放、敢于进取、乐于助人的思想传承,让这个城市的精神风尚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

不服输的宣城人爱争上游

提及宣城市的城市精神,宣城市文明办主任梁能文颇为兴奋,他说,宣城市的城市精神正在面向全国进行意见征集,目前已经收集了1200多条,最后要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基本元素中整理确立,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甘落后、爱争上游是宣城人精神风貌的一个显著特征。

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晚清时期,湖北、河南等地大量居民迁移到宣城,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必须有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同时要能干事,不服输。但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宣城一直基础差,底子薄。

“一边是苏州,一边是马芜铜,宣城地处中间,让发展中的宣城压力巨大。宣城必须争上去,宣城人要争口气。”宣城市外宣办主任由衷地说,今年前八个月,宣城的经济增幅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以郎溪县为例,今年7月28日,郎溪县第十批工业企业集中开工,其中在此落户的无锡企业急增至700多家。“地域总面积仅1105平方公里的郎溪,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聚集了563家无锡企业,吸引了约400亿元的工业投资。”

“不仅地理距离近,两地只有约2小时车程,而且心理距离也很近。”郎溪无锡商会一位负责人说,郎溪是座移民城市,真正原住居民极少,因此在很多无锡老板眼里,很适合投资。

邻居节传承社区文明风尚

9月24日,宣城市塔影社区,第二届邻居节热闹开场。

“去年9月27日,我们搞了全省首个邻居节,活动在社区内的开元广场举行,社区联点共建单位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干部等数百人参加了活动。”塔影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卫宁高兴地说,欢乐互动的节目,效果非常好,让社区居民有了一个增进感情、消除陌生的平台,居民们纷纷要求,邻居节每年举办一次。

记者了解到,塔影社区是全国平安家庭示范社区,今年正在申报创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社区。近年来,塔影社区积极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现代社区精神,着力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而对这些,梁能文主任解释说,和谐包容的性格是宣城人的另一显著特征。

崇尚文明和文化,是人类的共性,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似乎没有几个地方能与宣城相提并论。“文房四宝,宣城就占有三宝,宣笔、宣纸和徽墨都出产在此。”宣城市外宣办主任如是说。

从南北朝开始,宣城就是文人向往之地,这与宣城独特的地理结构有关,有山、有丘陵,有江、有湖。李白曾在南漪湖畔住了一个多月,其个人在宣城写下的诗作就有81首之多,历代文人以宣城一游为荣,因此,也就有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精彩诗句。

整个城市浸染在强烈的文化气息之中,因此,宣城人尊师重教、发扬风尚也就在情理之中。王卫宁说,在塔影社区,大家比的不是财大气粗,而是比儒雅、比风尚、比家庭教育。

义工队是宣城靓丽风景

10月5日,重阳节,10余名宣城义工一起来到宣城青山麻风病医院,那里住着11位麻风后遗症病人,每逢年节,义工们都会给老人们送来食品和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近些年来,在宣城,很多地方都闪现着义工们的身影。

“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是宣城人最为注重的品质之一。”义工联合会会长费红兵告诉记者,宣城市义工联合会主管单位是宣城团市委,建于2006年之初,目前拥有注册会员800余人,近期又成立了禁毒志愿者小分队,还建立了义工论坛。先后开展了“参与志愿服务,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保护母亲河(宛溪河)行动、美化敬亭山行动、助残行动、禁毒志愿者、预防艾滋病宣传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宣城义工活动影响不只是在坊间。今年1月20日,宣城市普降大雪,宣城义工走上街头打扫树头积雪,保护景观树。1月30日,宣城市长虞爱华参与了义工队的行动,与宣城义工一起,在敬亭山环保公益活动中,清理敬亭山游客丢弃的垃圾和冰雪,同时对义工们提升宣城市的整体城市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7和2008年,宣城市义工联合会被团市委授予“宣城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义工联合会会长费红兵荣获搜狐社区2007和2008年十大爱心使者光荣称号。今年5月3日,宣城市义工联合会荣获全省“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称号,6名义工获市级表彰,2名义工获省级先进个人。

“这是对宣城义工的肯定。”费红兵说,他会将义工队伍不断壮大,义工,也是一种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倡导建设首善之城

“竹海如笔绘仙境,玄墨飘香醉宛陵。寿纸千年呈徽韵,砚中方圆任驰骋。虎跃龙腾贺新岁,挚友同心若比邻。同饮宛溪句溪水,共发短信爱宣城。”今年国庆节,二十条红段子在宣城数十万人手中传递着。这些红段子由“红段子联盟”创作,而“红段子联盟”则由五名宣城籍大学生创立。

记者连线远在韩国首尔大学留学的大学生张忆,作为“红段子联盟”发起者之一,他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宣城正在朝建设首善之城的方向前进,而作为红段子,会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助推宣城的发展。”

“现在黄段子、黑段子等不健康的垃圾短信太多了,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大害!我们平时关注新闻,部分控制力不强的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越来越沉迷于手机的黄色信息,其所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安徽师范大学的刘德萱说,一个城市的精神是需要引导的,他们创建红段子联盟,就是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引领城市风尚。

“红段子”引起的反响让五名大学生感到十分惊喜。宣城某公司员工李先生对记者说:“大家都很喜欢这些短信,有文化特色,有品位。” 一位中学生家长专程找到红段子联盟,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有了新的红段子一定发给我,我让孩子学着写,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

互动

“城市精神大讨论” 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继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您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您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字,发送到邮箱wangtao00007@163.com。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