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岂成停车场
警惕公务员肝病背后的 “官场酒文化”
非常道
伪装逃生
放弃评选,春晚的“逆淘汰”
沉重的书包,减负的永久话题?
3上一篇 2011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沉重的书包,减负的永久话题?

 

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里边的东西真不少: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书(11月14日《人民日报》)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与歌曲中读书郎的轻松快乐相比,而今学生就没那么幸运了。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书包平均重3.5公斤,初中生书包平均重5.5公斤。书包越来越重,只因为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要做的习题浩瀚无涯,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老师和父母殷殷期望,肩膀上重,心理上的压力更沉重。

其实早在2007年10月,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发布一号令——书包限重令,规定小学、初中生书包重量不得超过学生体重10%。

不过时至今日,问题并没有解决,沉重的书包越来越大,直至换成拉杆书包,孩子稚嫩的肩膀才勉强承受得起。

在限重令下,学校可能是限重了书包,布置的作业也从书面上的动笔更多地变成了开放式的、拓展思维型的作业,可回到家里,父母呢?他们生怕我们输在起跑线上,看到作业少了,赶紧给请家教报提高班,买各种辅导书。

由于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抢先一步,很注重为孩子找一些教辅书来进行课外学习。另外,家长之间还有攀比心理,看到人家的孩子有某种教辅书,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有,否则就担心孩子会落后。

从更深层次上讲,或许,今日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不妨考查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国的人才选拔仍旧是伯乐相马式的,而不是万马奔腾式。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以贯之。

在目前社会诚信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任何教育机构选拔人才似乎只有考试才能做到公正公开,单位招聘人才也只有依据文凭和考试成绩才显得最为公正客观。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才选拔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无用伪知识的堆砌,使社会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减负问题了。

其实,老一辈人,吃糠咽菜,尽管生活比较苦,比较艰难,但孩子们在学校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今天,物质上进步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却沉重了,这样的霄壤之别说明什么呢?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

金戈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