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馒头引发的诚信讨论
别想用“黄河女儿”掩蔽所有问题
非常道
何崝教授何以 拒教“甲骨文达人”
3上一篇 2011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何崝教授何以 拒教“甲骨文达人”

 

因在高考时写了一篇古文字的作文,考生黄蛉被称为“甲骨文达人”。据悉,川大返聘教授、专为黄蛉“开小灶”的指导老师何崝声称:“这个学生有些浮夸”,他已向学校提交了辞呈,不愿再教。(11月6日《长江日报》)

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件事儿,何以就发生在黄蛉身上了呢?笔者推测黄蛉真正令何教授着恼之处,是耽于文学。

不得不提一个“传统”:学者和文人的分野、学术与文章的歧异。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素轻文人,常援引宋人刘挚的话:“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流风所及的朴学家与桐城古文家间也是论争不断,——戴震视文章为“等而末者”,但考据文字常给讥为味如嚼蜡;姚鼐虽标举“义理、辞章、考据”,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却又只有“辞章”。至于现代,刘文典以学者自命,而嘲笑沈从文的典故流传甚广。建国后,北大任期最长的中文系主任杨晦有名言即:“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如出一辙是朱东润在复旦开课也是大泼文学青年冷水:“中文系,是培养语言文学工作者的系,至多能为你当作家打一点语言文字的基础”。

我倒以为,何教授对黄蛉无妨“风物长宜放眼量”。以文艺青年始,而以学者终者,并不鲜见。譬如闻一多,擅诗,擅画,擅篆刻,而以诗人名家,最终却是埋首于唐诗研究。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生“少年奇才”陈梦家,中学时就出诗集,被视为新月诗派后期中坚,甚至与他及徐志摩、朱湘齐名,但“奔三”之际,却转向甲骨文研究,卓然而成古文字学一代大家。黄蛉的“甲骨文造诣”如何姑不论,毕竟是他志趣所在,与同龄人相比,也确实有着这方面优长;何教授“爱之深”不免“责之切”,可以理解,但似也毋用“拒绝再教”分道扬镳这般决绝。

于立生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