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香沉淀 亳州不“薄”
2011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厚德、务实、创新、奋进
千年药香沉淀 亳州不“薄”

记者 殷艳萍 文/图
亳州中药材市场一角
张西军在修路
 

亳州,中国的四大药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中草药种植历史,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与中草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内涵,就是“道德”。亳州以药立市,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对道德的理解,纯朴而又深厚。药农质朴,勤劳一生,他们是一个人;药商诚实,朋交四海,他们是一群人;药企做德,他们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所有职工、企业生存和城市发展,他们是一个集体。药农、药商、药企,他们融为一体,他们是一座城。“厚德、务实、创新、奋进”的亳州城市精神,渗透在他们的血液中。

药农

天生勤劳难自弃

白芍是亳州的市花,亳州谯城区的一些田地里,到处一片繁忙,药农们脸上一片灿烂。

张店乡高阁村,70岁的老人杨清志忙坏了。白芍虽种得不多,就那么两亩多地,可只有他和老伴俩在忙,收白芍是个繁琐的活,但老人家干得很细致。

杨清志说,白芍收回家后,要去掉表面的泥,放在锅里煮。煮好,剥皮,晾晒,晒干后就可以卖了。他家的白芍由于个大、质地好,总能卖个好价钱。除了这两亩白芍,杨清志还种了两亩牡丹。牡丹已生长五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卖了,杨清志初步算了算,这些牡丹能卖一万多块钱。前些日子,老两口在烈日下忙了20多天。从早晨的清凉,忙到中午的火辣,再从下午的炙热,忙到黄昏的恬适。一下地就一身汗,老伴乔桂荣摘下头顶的毛巾,轻轻地给他擦拭,半天的劳作,可以湿透干燥的毛巾。

憨厚的老两口种了一辈子药材,有着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像白芍和牡丹这种草药,为了能让它们得到充足的生长,杨清志基本上五年一收。一个又一个五年过去,杨清志慢慢老了,可一干起活来,根本不像一个七旬老人,麻利,勤快。干活干习惯了的他,总也闲不下来,勤劳成了他一辈子的习惯。

杨清志,亳州药农的一个代表,把勤劳刻进岁月里,把务实担在肩头上。古往今来,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杨清志,奠定了亳州药材市场的基础,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

药商

让外地人知道亳州人不“薄”

张华现在是亳州一家药企的老总,但刚创业时,大家都戏称他为“穷小子”。

18岁那年,张华开始做药材生意,年轻不懂经营的他,吃了不少苦头,还欠下大量外债。张华不得不远赴浙江寻求发展。他独自联系供货单位,骑着自行车一家家送货。“有一次我身上就剩两块钱了,拿药材换了几个泡面,硬是撑了三天。”

张华得到了回报,骑了多天的自行车后,他得到了第一桶金:一万多块钱。之后他生意越做越大,2002年成立了公司,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漂泊的艰辛,张华深有感触。事业有成的他,特别照顾外地客商,他建了一个设施齐全的家庭宾馆,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

3年前,张华看广州客商梁小扬事业刚起步,就让他住了家庭宾馆。半年后,生意有所起色,梁小扬要支付食宿费,张华拒绝了。“拿这钱回家你孝敬父母吧!”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我也在外地闯荡过,所以我能帮助他们一点,就帮一点。要让外地人知道,咱亳州人不薄!”张华说。

亳州不薄,是亳州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亳州,药商基本来自药农家庭,在上辈的熏陶中,他们将“厚德”带到了为商之道中。

药企

做药就是做“德”

多年前,亳州中药材市场上曾出现过伪劣药材,形象一度受损。这刺痛了一些药企的神经,“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亳州人争一口气。”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厂董事长李继武暗暗下了决心。

李继武生于谯城区一户农民家庭,1989年,19岁的他怀揣着家中东拼西凑,甚至卖掉耕牛的几千元钱,开始了“跑药”生涯。

2002年,李继武成立了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公司,两年后,通过了GMP认证,为我省第一家,并注册了“亳药”牌商标。

“确保质量没有捷径,更不是喊喊口号。”李继武说,为了确保中药材里不含二氧化硫,千草药业很多品种的中药材,直接从农民地里收购,确保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做药就是做德。”李继武认为,一个企业不能保证质量,是不能长久发展的。在饮片厂内,“以德制药,以品树人”的大幅标语十分抢眼。李继武说,弄这么一个大幅标语,就是想要每个员工都能看到,时时刻刻记住做药是一件良心事。2009年,“亳药”牌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这是对李继武最好的回报。

在药商不断的创新和奋进中,一批批药企涌现亳州。药企做药,将厚德升华,变成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构筑了亳州发展的中流砥柱,滋润古老的药都焕发生机。

药都

发展创新中锻造金字招牌

亳州,以药立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日上市量达6000余吨,2600余种。亳州的发展和中药材紧紧相连。在药农的种植中,在药商的奔走中,在药企的壮大中,亳州市政府始终作着强大的后盾,带着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华药都 养生亳州”是亳州重点打造的城市形象,也是亳州近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亳州市委外宣办主任邓书扬介绍,在“十二”五的规划中,亳州将着力打造以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产品商贸物流为主导,药用辅料生产和文化旅游为配套的现代中药产业链。2015年,建成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其中,中药加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亳州一直在锻造着“药都”这块金字招牌,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让千年药香给亳州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邓书扬说。

记者手记

“活雷锋”点滴汇聚亳州大爱

张西军又出发了,推着三轮车,备好工具,轻轻走出院门,开始在街上寻找“目标”。

在亳州市区一条马路上,张西军停了下来。这儿有片路面坏了,形成一个浅坑,来回过往的车辆一经过这里,都要颠簸几下。张西军拿起铁锹,忙活起来。这个浅坑,面积不小,张西军带的石料不够,要从路边再寻找石料。九月的天,一场秋雨过后,放晴的这几天也算得上秋高气爽,71岁的张西军头上渗出了汗珠。平完这个坑,张西军骑上三轮车,又开始寻找“目标”。

个头高,精神好,骑着车子到处跑。这种情景,在亳州市区生活的人们,早已熟悉不过。三轮车上写着张西军的电话号码,遇到什么麻烦事,总可以给他打电话,一年四季,他会风雨无阻地过来帮忙。

十几年来,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张西军一直坚持他的这份“工作”,多做点事,不但可以方便别人,自己心情也好,又可以锻炼身体,张西军认为。他的身体确实不错,一把年纪了,靠着墙就玩起了倒立。

他是社区里的活雷锋,街坊邻居有求必应;他是道路护养员,垫路补桥样样都干;他是亳州好心人,水里火里勇敢救人……十年来,他用汗水修补着城市的瑕疵,也修补着这座城市的心灵。

药都活雷锋,一个精神符号,将亳州人的大爱,融入点点滴滴中。他创新过,奋进过,务实着,也一直厚德着,亳州如他,他是亳州。

互动

“城市精神大讨论”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继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您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您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字,发送到邮箱wangtao00007@163.com。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