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医患录音门”?
功利化教育造就“绿领巾”“三色作业本”
非常道
市长拜海瑞 拜的是反腐形式主义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看待“医患录音门”?

 

观点 交锋

今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等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昨日,医生表示患儿病情已经达到“极其危重”的地步。   (11月1日《广州日报》)

“录音门”让医患信任危机“步步惊心”

“患者一开始就想到医生要敛财,医生一开始就想到患者要闹事,这样的‘病’如何治呢?”这是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对该事件的微博评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前的“八毛门”事件中,患儿父亲陈刚是一名牙科医师,具备相应的医疗背景,却仍然对同行的专业诊断不信任,还有点特殊色彩。而“录音门”事件中的患儿父亲,则是一名普通的非医疗人士,他的举动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心态却更具普遍性,那就是对医生的极度不信任。

因为种种缘故,医疗领域已陷入严重信任危机之中,失去了专业性所带来的职业权威。医生这个职业也不再受到民众的普遍尊重,在过度妖魔化之下,成为医疗领域的替罪羊和出气筒。由于医患之间平等对话机制的缺位,二者往往各说各话,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却很少换位思考,替对方考虑一下。而第三方协调机构的组建尚未普及,已组建的协调机构,又因有医疗业内人士参与,其公平性亦备受质疑。 江德斌

面对患者家属录音,医生不必太“矫情”

窃以为,录音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病历,它既是对病历的补充,也是对医生诊疗过程的更详细的记录。照理,这该是医院方面的工作和责任,但由患者家属来做,是有些不伦不类,但也是无奈,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也实属正常,患者偷偷录音的事情也早已有之,而这次光明正大的录,似乎还是第一次。

像患者家属明着录音这样的事,虽然值得商榷,但也不是不行,医生只要不昧着良心,秉着负责的态度给人看病,让人录录又何妨(像山西109医院,今年就开通“视频手术”,让患者家属可以观看手术过程),你越让人录,人家反而越没兴趣,想开点,天会更蓝。何况谁的工作都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偶尔的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倒是像篡改病历、收红包这类事情让人难以接受。另外,不管当前医患关系如何紧张,一家医院要想得到患者信任、赢得口碑,也非难事,只要院方尽可能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和真诚,医生们都恪守职责、秉着医者父母心的理念,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让病人能安心看病,就差不多了! 毛忠斌

医患“拉锯”源于“裁判”缺席

让运动员的归运动员,裁判的归裁判,现在医患关系沦落至“互不信任”的最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裁判者”的缺席,每个人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还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吹口哨,害怕稍有不慎,对方就会“越轨犯规”。“八毛门”、“录音门”中患儿的父母之所以恨不得把自己变成“超人医生,全程参与”,还不是因为现实中并没有其他独立的监督机制可以依靠,于是,什么样才算违规用药,什么样才算不当治疗,以及出现了医疗事故该如何认定和追究责任,事无巨细、林林总总、懂或不懂的,家长都不得不亲自上阵“督战”,硬着头皮也要把眼睛睁得“十分的大”。

现在医患关系沦落至“互不信任”的最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裁判者”的缺席,每个人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还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吹口哨,害怕稍有不慎,对方就会“越轨犯规”。试想,这样各自“为战”的裸奔状态,双方谁能好受?患者心累,医生疲惫,到头来,矛盾还是矛盾,双方的“拉锯战”除了造成社会信任资源的空耗,对缓解趋于白热化的医患关系无任何裨益。要改变患者“过度焦虑”,医生“纷纷叫屈”,情急之下就大打出手,这种无序的博弈态势,必须依赖于第三方独立仲裁机构的及时“补位”。这亟待规范医院医生医疗行为的法规和标准的健全,唯有第三方仲裁者和相关法规实现了“无缝对接”,医患纠纷才能止战于“温和理性的司法救济”。        王艳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