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节日——万圣节,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节日。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可有的商家却借助这种西方的娱乐方式,把恶搞的文化在中国进行到底,让人心生不快。
其实,现今的银幕上,书籍里,游戏中,商业内,当传统的经典作为各式各样的主料或作料,变成闹剧,编成段子,演绎成一场娱乐盛宴时,恶搞,已是一路狂奔至今……
10月初,艺术家张洹的大型个展 《问孔子》在外滩美术馆开幕。吸引人眼球的是一个高达12米铁笼。笼子里,一个机器人孔子躺在一张9米长的金属床上,时而站起时而倒下,机械性地重复同一个动作。还有9只活蹦乱跳的猴子被请来,与机器人孔子“互动”生活。一时间,这种恶搞孔子的行为,惹来骂声一片。
这不是圣人孔子第一次的“被恶搞”,人们反感,却习以为常。
恶搞的主要手法是戏仿,戏仿的对象一般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不是经典就是流行。剥开恶搞文化的层层外衣,你能感受到它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却看不出它的文化立场;你能够感受到它的真实与坦诚,但又觉得它有时坦诚真实得近乎刻薄、残忍,甚至是篡改了真实的历史……
它,受商人的策划和炒作的诱导,没有从善意出发,而是背离了人们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底线。可也有人说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笑声。
到底,它是天使,还是恶魔?本期,我们带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