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高科技武装起来的 小贩更令人心酸
神曲抬头,犬儒低头
黑老大被抓是因让地方政府“颜面尽失”?
如厕不难亦是 城市文明的体现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见死不救: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两岁的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过,18名路人没有给予援手。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会后,广东省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有些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通过刑事制裁来改变社会上蔓延的“见死不救”风气。(10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在欧美一些国家,确实有类似“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也要将“见死不救”入罪呢?我觉得应当十分慎重,不能在个别恶性的个案影响之下,在舆论的鼓噪之中,就贸然地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特别是道德问题刑法化,那将造成无穷的祸害。

且不说欧美一些国家,他们的规定各不相同,且有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例如是在有能力救助、救助不会给自己和第三人造成伤害等等,单就“见死不救”这一问题而言,它显然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问题通常是要用道德手段来解决。

再说,就是将“见死不救”入罪,也未必能解决“见死不救”的问题,古人就有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查《刑法》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在小悦悦身上居然有两辆车先后蹍过,两个司机都不停下车施救,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逸,将“见死不救”入罪,就能解决路人见死不救的问题吗?

话说到这儿,我并不是认为广东省组织的大讨论没有意义,甚至也不认为法律不可以救赎“见死不救”,法律可以会同道德一起来挽救我们的社会风气,不需要“见死不救”入罪,法律可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法律可以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积极救援者来弘扬道德;法律也可以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帮助那些做好事被诬陷者免费打官司,提供相应赔偿基金,免除他们后顾之忧;法律也可以修改举证规则,通过司法来保障那些做好事者免予受诬陷;法律也可以制订规则,来惩戒那些诬陷做好事的被救助人,来改善人人怕做好事的社会之风。但你不要指望法律万能,社会风气的改善在于点滴之间,在于权力向善,在于每一个公民向善。

杨 涛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