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人,你们最美也最累!
2011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夜归人,你们最美也最累!

夜幕下的“听漏人” 李超钰/图
菜农在清理蔬菜 倪路/图
急诊室的医生 黄洋洋/图
夜班公交车司机 黄洋洋/图
 

急诊室的故事

救死扶伤,他们把委屈埋在心里

星报讯(朱蕾 记者 张崴) 这里也许是世界上最嘈杂的地方,亲人的哭喊、病人的呻吟。这里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呼吸机心电仪静静地运转,重生瞬间人们默默地宽慰一笑。这里,就是医院急诊室。

这里,还有一群默默守护着我们生命的人,他们便是急诊的医生和护士。近日,记者和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在“急诊室”里值夜。

给人扎针却招来一拳

不久前的一天夜里11点多,正在急诊室值班的拜医生听到一阵喧哗,随后三五名光着膀子的男子进来,其中一男子喷着酒气高喊“看病!”

“喝得不少,快给他打上吊针。”拜医生让护士端来药水准备给男子治疗。然而,正当护士小宁端着医药盆准备为他打针时,谁知该男子喷着满口酒气起身,一脚将小宁手中的医药盆踢翻。

见小宁和娜娜还有几名实习护士立即上前试图拦住他,谁知该男子却对护士动了手,一拳将小宁打倒在地。

打闹中该男子右手划到硬物血流不止,刚刚被他打倒的小宁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次端来药盆,细心地又为他包扎伤口。

喷射出的血污溅进眼睛里

10月13日凌晨1点左右,一名60多岁的老伯消化道大出血。

在抢救室外,病人的家属更是坐立不安。不一会,抢救室大门打开,拜医生对其家人称:做好心理准备,老人情况比较严重。

听医生这么说,一位老大妈顿时跪在医生面前,“求求你们了,一定要救救我的老伴。”此时,一股神圣般的使命压在了拜医生的身上,“我会尽全力抢救,请您相信我们。”拜医生说后,立即又进入抢救室。

在抢救室内,记者看到,护士准备为老人输血,寻找着可以下针的地方。突然,病人一大口血喷涌而出,飞溅到了拜医生的手臂和眼睛内,他停顿了几秒钟,旁边护士立即为医生擦拭眼睛内的血,然后继续抢救。

很快,大出血老人安静了很多。“急症处理成功,老人已经脱离了危险。”当拜医生向家属道出这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时,他自己也笑了,同时大舒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记者见证了夜间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有时,甚至一晚上护士都不能喝上一口水,每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换班时,他们才能长舒一口气。

公交车的故事

风雨无阻,他将乘客安全送到家

星报讯(记者 范竹标) 昏暗的深夜里,他们走来;苏醒的黎明中,他们离去——这是省城夜间公交司机的真实写照。

省城701公交线,夜间公交司机王文奎一开就是8年,风霜雨雪,他从不晚点。8年中,他载着数不清的乘客由火车站至十五里河“北上南下”,和他们成了朋友。10月16日凌晨,记者体验夜间公交车,与王文奎一同坚守乘客的归途。

公交发车前,检查车辆成了习惯

16日凌晨2时,记者赶到合肥火车站。在701公交线首末站里,7名乘客在瑟瑟秋风中搓手跺脚等待着夜车的到来。这时的王文奎正在检查车辆,看看轮胎,再摸摸水箱,“老练”的他开车前还是得仔细瞧瞧。

王文奎告诉记者,这是他开夜间公交8年养成的习惯,“既是对自己工作负责,也是为乘客的安全着想。”因为是夜间行车,他发车前一定会对车辆的水箱、油箱、轮胎等重要部件进行检查。

2时30分,车牌号为皖A23250的701路公交车准点发车,从火车站到达终点十五里河,全程约18个站点,耗时40分钟左右。这是王文奎从火车站发的第二趟车。

车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王文奎打着车前灯缓缓驶入胜利广场站,1名乘客上车。

人工报站点,提醒乘客别忘下车

哪站有人上,哪站上的人最多,哪站会上什么人,王文奎心里清清楚楚。比如10时40分的夜间头班车,乘客相对较多,因为延线不少下晚班的市民都会搭这班车。

“稻香楼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不要忘记行李。”2时55分,看着乘客疲倦的神情,王文奎透过车内的后视镜边清点车内乘客的人数,边提起温和的嗓音喊道。

这是王文奎每到一站都要做的一件事。“坐夜车的人没有不困的,说不定哪个靠在座位上睡着了,我得精神点,当个人工报站器啥的!”

从火车站到十五里河,王文奎的这趟路程总算是跑完了,他稍稍伸了伸胳膊,按下了关门键。车内的照明灯依旧亮着,尽管已没有了乘客,但王文奎明白,这不是终点站,他的夜公交生活还要继续。

菜市场的故事

起早贪黑,只为将新鲜菜送上餐桌

星报讯(记者 范竹标)每天深夜,有这样一群人,在为百姓每天的餐桌而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辛苦地坚持让人敬佩,他们就是菜农菜贩。为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日前的一天凌晨记者与他们相约在蔬菜批发市场。

用“铁牛”搭床铺卖菜

10月5日凌晨时分,此时,人们都已进入梦乡,然而在省城蜀山区十里店路的蔬菜集散地,进出的车辆、奔走的人流、讨价还价的吆喝声不断。

50多岁的袁秀珍阿姨是肥西县将军岭的菜农,侍弄冬瓜大棚已有十几年了。

深夜12点多,袁秀珍是第一个赶来的菜农,用“铁牛”(拖拉机)作为床铺,再挂上蚊帐,垫上被褥,临时搭起了一个睡觉的地方。

袁秀珍种了几亩冬瓜,这次袁秀珍拉了2000多斤的冬瓜,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说起种菜,袁秀珍阿姨还时不时露出微微笑容,“我种的冬瓜,最重的有170多斤。”

“冬瓜值不了几个钱,批发价也就三毛钱一斤,生意好时能卖上五六毛。”当记者问袁秀珍阿姨这趟下来收入如何时,她笑着说。

干这行,就是挣个辛苦钱

凌晨3时10分,在一辆卡车前,卸货、过秤、核算单价……来自合肥南岗的贾明全师傅忙得不可开交。相比而言,贾师傅在这里算得上是个大菜贩,在他的车里,像豆角、白菜等,少说也有十几个品种。

据贾师傅介绍,他家里十几亩地全种上了蔬菜,父母和妻子都是地道的菜农。这已是他们一家做蔬菜批发的第十个年头了。

贾师傅告诉记者,天气对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碰上特别冷的天气或者雨天的话,很多菜农就会停止采摘。每当此时,一些精细菜的价格甚至会出现直线上涨的现象,在天气恢复正常之后,菜价也就开始进入正常行情了。

闲聊中,记者看到一卡车菜卖出了三分之一,贾师傅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他一边清点着到手中的钞票,一边说了一句很时髦的话:“菜价就像股市一样一直在不停地跳动着。干我们这行,也就是挣个辛苦钱。”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