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就被贴上了“暴涨暴跌”的标签。涨会涨过头,跌也一定要跌过头,是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巅峰与谷底之间穿梭,牛熊转换,让投资者刻骨铭心。回首21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A股的历史走势,“股灾”与“救市”这两个词时常浮现,相生相克、形影不离。在大悲中透着大喜,在大喜中蕴含着股民心酸的眼泪。股灾与救市贯穿了中国股市21年的发展史,成为新兴加转轨市场的最好注解,成为市场从草莽走向成熟的见证。
我们本期试图通过整理中国股市六次暴跌后大反弹的起涨股的数据,挖掘出其中的共性,为今后的布局提前做好功课。在总结后,我们发现能够打响A股大反攻第一枪的股票普遍具有流通盘小、股价低、资源垄断性、资产重组预期四大共性。紧抓这四点才能在未来行情中占得制胜之先机。 杨晓春 整理
从历史数据中看市场底
历史事实证明,这21年来,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的时候,市场就是一个底部区域。从这些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市盈率这个指标应用在大盘指数的判断上比运用在个股的判断上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市盈率超过60倍就是顶,低于20倍就是底部区域几乎成了这十几年来的铁律。在过去的21年里,如果每次在A股平均市盈率低于20倍的时候进行中长线布局,你抓到的就是底部;超过60倍的时候清仓卖出,你就是逃顶高手。
根据中证指数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周五收盘,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4.89倍,沪市平均市盈率为16.12倍,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上证指数2005年998点时的15.87倍,16.12倍是个什么概念?在A股历史的5次大底里,出现过最低的平均市盈率是12倍左右,那是1994年7月18日,历史上仅此一次,其余的4个底部里,有3次底部的市盈率均在15倍左右,分别是1992年15倍、2005年15.87倍、2008年14.24倍,只有1996年那次大底是在19.44倍左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目前A股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的最底部。
从公开资料中搜集了一些A股历史上几次重要底部时的一些特征,试图摸清A股目前所处的位置:
底1 1992年11月9日,点位386,平均市盈率15倍左右,平均市净率1.5倍左右。底2 1994年7月18日,点位325,平均市盈率12倍左右,平均市净率1.2倍左右。底3 1996年1月18日,点位512,平均市盈率19.44倍左右,平均市净率2.44倍左右。底4 1999年5月19日,点位1043,平均市盈率19.53倍左右,平均市净率1.89倍左右。底5 2005年5月24日,点位998,平均市盈率15.87倍左右,平均市净率1.7倍左右。底6 2008年10月27日,点位1664,平均市盈率14.24倍左右,平均市净率1.95倍左右。
历史上这6次底部,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平均15.31倍;市净率在2倍附近,平均为1.76倍。
暴跌之后是暴涨
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起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蹿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就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蹿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收盘点位。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次大反弹俗称“5·19”行情。由于管理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1999年5月,主力的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抱有很高的期望,199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
第五次大反弹的起点来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
最近的一次大反弹事件随着4万亿元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
管理层救市意图显现
中国市场带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且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国际形势也非常敏感。从中国股市21年的历程看,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是与大的宏观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的,往往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也决定了市场的弱势。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引发的主要原因却基本相似。股市扩容、入市资金减少及宏观调控等因素是导致股灾的主因,对应的救市主要政策措施也不外乎“限制股票的供应、增加入市资金的范围”。
如降低印花税、暂停新股发行等都是之后政府调控股市的常用手段。
2008年“有形之手”继续出击。2008年9月18日,多部委同时出手,推出“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交易印花税单边征收”,“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行股票”等措施,但依然没有阻止市场创下新低。至当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跌至1664点,相比年初跌幅超过七成。
而就在本周一晚间,“救市政策”再度出手,中央汇金公司自10月10日起已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行股票,并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股经过长期下跌后,迎来了重要的“政策底”。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此次汇金出手不同于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更能代表管理层救市意图,和2008年股市处于底部区域一样,对稳定市场、夯实底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汇金增持四大行后,只差一些税收政策利好,这是很积极的信号。”
反弹先锋的四大基因
回顾历史总是期望能为未来指路,股民以后投资的方向是什么?通过比较A股市场上六次重要底部产生后的一波连续上升攻击浪中个股的表现后,我们发现,能够在熊市后迅速恢复元气的股票普遍具备四大基因:流通盘小、股价低,拥有一定的资源垄断性、具备资产重组预期。
虽然这六次重要底部产生后的一波连续上升攻击浪中,大盘涨幅最大也只不过接近1倍,而个股涨幅却是十分巨大,六次反弹中,涨幅前十名的个股涨幅平均都超过150%。
虽然涨幅榜上的板块变化万千,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共性的。
其一,小盘股
盘子中等偏小的股票中更容易出现中长线牛股,如2005年掀起的“股改行情”中虽然涌现了一批蓝筹股,但是在一波上涨过程中,涨幅前10名的股票平均流通盘也只有9300万股,其中流通盘为2925万股的新疆众和的涨幅达到327.23%。
小盘股永远是个魔方,小盘股在N年中之所以会给投资者带来N倍的收益,并非靠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的分红,而是通过不断地送股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原先的小公司做成了大公司,投资者跟着公司的扩张分享到的是扩张的成果。
小盘股的股本扩张能力强和小盘股容易控制及重组成本低、容易进行业绩包装是小盘股股价暴涨、跑赢大市的关键。只要有利于小盘股走强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可能重演小盘股纵横天下,独霸牛股的局面。
其二,低价股
细数近六波反弹第一波的牛股我们发现,它们的起步价通常都是在10元以下。2008年那波行情涨幅居前的中南建设启动时的价位只有2.96元。
低价股走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要么它们的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业绩保持长足增长,要么进行了重大的资产置换、资产重组。
由于股价低,个股在启动之际往往爆发力强,容易制造出强烈的赚钱效应,低价股的炒作最具群众基础,最能吸引做多资金关注。
而今年以来随着股指不断地走低,低价股“军团”再度扩容。截至2011年10月11日收盘,有20只个股股价低于3元,有80只个股的股价低于4元。
现在不少股票已经跌到金融危机最严重时上证指数1600多点的水平,股市已经到了安全区域。但由于首先股市缺资金,再便宜股票也没资金承接;二是没信心,虽然说现在持有股票只是输时间而不会输钱,但究竟这个时间隧道有多长,谁也把握不准;三是扩容继续,有限资金被分流,导致市场更没信心,所以这批股票依然低迷,所以只能继续等待。
其三,资源垄断性
物以稀为贵,自然是越是稀有的东西拥有越高的身价。稀缺品种的投资价值正是源于其高度的稀缺性。而对于稀缺性来讲,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属性:首先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再生速度远赶不上开发使用的速度,开发一点少一点,使用一分便少一分;光有稀缺性还不够,同时还得具备充分的定价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轮大反弹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色金属股冲在涨幅最前列的原因。
其四,具备重组预期
重组股可以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每年都有已暂停上市多时但通过重组再度上市的个股复苏。在恢复上市后,这些个股往往还以不小的涨幅惊艳全场。
重组概念从未消停过,一波刚去,一波又来,可是,其中真真假假,让投资者也经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