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安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我省所有城市中,铜陵市幸福感指数竞争力排在第一位。
人均财政收入安徽第一、人均私家车拥有率全国第二、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全国人均3000美元);近三年来,安徽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安徽城镇化率最高城市,最先并且提前全国八年实现全面小康城市……
数据令人震惊!头衔令人羡慕!是什么造就了幸福铜陵?“铜都力量”是怎样形成的?近日,记者来到这座城市的一些特定“角落”,试图挖掘出“幸福铜陵”的冰山一角。
矿工挥汗大贡献
去年底,铜陵市在笔架山上建设铜草花园时,铜陵有色第一代矿工曹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在花园中设立一座矿工功勋碑,这引发许多矿工及市民的共鸣。他们不为别的,只为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些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汗水甚至生命的老一辈矿工。
83岁的退休老矿工鲍星乐,回忆起当年在矿山工作的经历,眼睛里闪烁着光彩:“那时,在矿里上班是好差事,谁瞅着都眼馋,不仅收入高、福利好,矿上的小伙子哪个不是有好几个小姑娘在后面追!”
年过七旬的李长淮,1963年就来到铜官山矿一直到退休。李老说,铜矿工人最多的时候将近6000人,加上家属和孩子,有好几万人,热闹得就像一座城市。
工人也好,矿藏也罢,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
记者从铜陵市发改委获悉,1949年铜陵矿山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铜陵累计为国家生产铜金属128.8万吨、黄金68654公斤、硫酸2349万吨。据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缴利税以来,截至2008年底,铜陵工业企业累计上缴利税276.73亿元。
作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的铜文化源远流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铜陵已经开始反复酝酿和锤炼,又经过全市范围内的大讨论,提炼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又极具铜陵特色的“铜都精神”: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
进入新世纪以来,铜陵人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幸福生活藏歌里
2001年,瞿华兵从省内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来到铜陵一高校工作。转眼10年过去了,他即将成为一名年轻的副教授。“开始工作那两年,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日子凑合过。后来不知不觉的,工资翻了几番。买了房也买了车,我感到很满足。”瞿华兵笑着告诉记者。
与瞿华兵同样感受到满足的,还有郊区法院的杨朝东,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铜陵本土词曲作家。“绿水映青山,满山花万朵……”“牡丹香千里,天井荡碧波……”在中国(铜陵)第十一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歌曲《美丽的铜陵》精彩亮相,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就是杨朝东。
谈起这首歌的创作,杨朝东称主要是源自于铜陵的巨大变化。老百姓安居乐业,收入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不能写一首赞美铜陵的歌,来表达一个铜陵人的幸福和自豪,进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铜陵呢?
铜陵的熔旧铸新,仅从城市发展口号嬗变中就略见一斑。
从古铜都到皖中南中心城市、到生态山水城,从打造千亿铜陵、构筑世界铜都,到建设现代产业之城、建设创新创业之城、建设精致大气之城、建设平安幸福之城,应时而动,一面修正完善,一面迎接发展挑战。
下岗创业铸梦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庄建,1990年大专毕业后,先后在铜陵市化纤厂、铜陵市义安城市信用社工作。2004年市义安城市信用社将要合并重组,社里鼓励员工自谋职业。2005年2月底,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离职后,他便来到上海,从事整体橱柜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业务。后来,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由于妻子一直在铜陵经营着一个中等规模的旅店,庄建对投资铜陵情有独钟。在一次返回铜陵期间,庄建得知,铜陵市政府对下岗创业十分支持并提供帮助,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创业,顿时让他心思动了。
目前庄建确定了铜陵、上海两翼齐飞发展的经营策略,寻找机会扩大旅店的经营规模,发展连锁,目前一次性组织再就业人员达20余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世如此,城市建设发展亦如此。
2005年至2007年,铜陵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高居全省前列。这么高的失业人口,怎么办?透过铜陵市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的数据,我们或许能看出端倪:1985至2010年,开展全市就业前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指导培训等累计达31万人次;再就业下岗失业职工培训近5万人次,其中成功创办企业2237人,年总产值达3.28亿元。
改革创新成气候
2010年,铜陵市主城区铜官山区开全国之先河——试点撤销街道办,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当年8月19日,铜官山区的6个街道办被18个新社区替代,改革很成功、很受市民欢迎。“还是撤销了好,至少办事方便,以前办低保,跑完社区还要跑街道,太耽误时间,现在快多了。”鹞山社区的李承良表示。
铜官山改革成功后,这一模式迅速在铜陵全市推广。今年七月底,随着最后一个街道撤销,街道办彻底退出了铜陵市民的生活。
其实,诸如这样的改革,这样的模式,对铜陵而言,早已司空见惯。
上世纪90年代,铜陵曾因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轰动全国,此后铜陵在改革路上一路领先,十多年来已形成改革“小气候”。从1992年的“均衡教育”到2004年的“车改”试点,从2009年的“干部写日志”到如今的撤销街道办事处,正如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过的——科学发展离不开改革。事实也证明,铜陵一直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目前,铜陵还在继续酝酿新的改革,如市属高校去行政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敢,是勇敢、胆量,也是智慧。先,先知先觉。敢为人先即想常人所不能想,果断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铜陵市委宣传部新闻办章祎主任告诉记者,“铜都精神”旨在指引和激励铜陵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0年过去了,铜陵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精神也会有更多新的内容。“不管最终变与不变,都不是否定,而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铜陵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永不会熄灭。”章祎表示。
记者手记
幸福铜陵 幸福生活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人均私家车拥有率全国第二、人均GDP在中西部名列前茅等等,铜陵之所以能戴上这一系列的光环,沾的是地利的光,因为铜矿产资源储量极其丰富啊。同时,他们也继而提出担忧: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届时铜都何以立足于天下?
记者了解到,其实铜陵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在本地开采资源了,铜陵现在的原始资源是来自世界各地(澳大利亚、非洲、美洲等等),在铜陵进行加工而已。如今,铜陵市委、市政府正在致力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下一步计划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提升产业层次上,做足文章,建设新型现代化生态山水城市。
“铜陵一直是一个充满危机意识的城市。”采访中,铜陵市委宣传部李必胜常务副部长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的确,有了危机意识,才不会墨守成规,才会有积极的变化,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工资高,有车有房,安居乐业,不断求新,引领改革……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不觉得幸福吗?
互动
“城市精神大讨论”
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继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你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字,发送到邮箱wangtao00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