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精神”引领阜阳“奔跑”
2011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
“王家坝精神”引领阜阳“奔跑”

记者 杨文艺 宁大龙 文/图
 

“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2010年7月2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阜南县王家坝镇,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时,再次提到了王家坝精神。同年,阜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依法作出了《关于将“王家坝精神”作为阜阳城市精神的决定》,至此,“王家坝精神”正式成为“阜阳城市精神”。

在“王家坝精神”的鼓舞下,阜阳飞速“奔跑”着。围绕着王家坝精神的发源起点,记者从蒙洼地区到乡镇、到县域、到市区,到处可见闪耀着熠熠光芒的精神落点。                    

蒙洼百姓:只是做了点小事,却得到了无上光荣

“阜阳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

1

“俺们只是为国家做了点小事,国家领导人三番五次来慰问,还表扬说俺们的精神很伟大,我们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9月16日,当记者再次来到王家坝镇和谐村郎楼庄台,70多岁的王文生跟记者这样说道。

王文生祖上几代都住在淮河岸边,经历了15次蓄洪。“洪水一来,到处汪洋一片,庄稼、房屋啥都给淹没了。”2007年7月10日,淮河王家坝闸第十五次开闸蓄洪时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

“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这点苦咱愿意吃”、“关键时候得识大体。”老人的话语很朴实,然而就是这种朴实,让多次到这里来的温家宝总理深刻地感受到了蒙洼人民身上的精神闪光点,温总理所总结的王家坝精神的第一句话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

正是蒙洼人民的这种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

沿淮儿女:泥泞中走出不屈路,“反弹琵琶”念水经

“阜阳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

2

洪水的肆虐吓不走不屈的蒙洼人民,为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他们发扬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

“是蒙洼蓄洪的遭遇给了我创业的启发,是蒙洼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我克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王金玲是地地道道的蒙洼人,在国家设立蒙洼蓄洪区四年后,她成立了阜南县郜台板鸭厂,把郜台乡的板鸭腌制包装后走出蒙洼。依托蒙洼蓄洪区的水资源优势,凭着坚忍不拔的努力,王金玲的板鸭厂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一家养两千只问题不大,三个月,他们就可以赚到七八千块钱了。”王金玲说,现在很多农户都意识到了洪水退去之后养鸭子的商机。王金玲告诉记者,下一步,她将继续借助蒙洼蓄洪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鸭子生态养殖基地:“依靠蒙洼湿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郜台乡的蓄洪区内改造出3000亩鸭子养殖基地。”

事实上,仅以郜台乡为例,该乡就现有板鸭加工厂5家,年产值360万元;依托蓄洪区杞柳发展的柳编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年创外汇1000多万元;境内1.2万多亩的优质水域,每年出鱼量4200吨,给郜台带来了3360万元的自然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勤劳智慧的蒙洼人民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鸭蛋、毛豆、芦蒿等多种产业,种植了大葱、猫爪子草等经济作物。蒙洼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寻求着化解洪水灾害的出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这是如今蒙洼蓄洪区人们的共识。

县域经济:干群同心筑巢引凤,同舟共济做大做强

“阜阳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

3

有了“王家坝精神”作为动力,阜阳市的县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采访期间,记者每到一处,都能感觉到,阜阳市各县市区的园区建设力度之大,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简直超乎想象。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颍州的机械制造,太和的生物制药,阜南的木业、纺织服装,临泉的化工、电子,界首的有色金属、化纤,颍上的能源,颍东的食品,颍泉的大市场等特色板块已经基本形成,柳编、筛网、铅笔、渔具、薄荷等产业也初具规模。

除此之外,各县市区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记者在八里河风景区看到,当地许多农民依托风景区,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超市,有的甚至投资建起了宾馆。县委宣传部的一位陪同人员告诉记者,以八里河、迪沟风景区闻名的颍上,确立了以创建全国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努力争创八里河和迪沟5A级风景区,开发淮河风情、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和农家乐、工矿游等特色旅游。

在王家坝精神的指引下,阜阳各县市区发挥“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筑巢引凤,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几年来共引进市外资金68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中航、中粮、中建材、华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阜阳投资兴业,大批“凤还巢”企业正逐渐成为加快阜阳发展的生力军。

皖北重镇:科学决策谋发展,阜阳要当崛起排头兵

“阜阳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

4

9月17日,记者在阜新高速的建设工地上见到了来自四川的李学斌,这位昔日在广东打工5年的农民工,如今提起对阜阳的印象,连说了几个“没想到”:“以前都说阜阳这不好那不好,老板让我们来这里干活,起初我们还不愿意来,谁知道来了以后彻底懵了,这里比我们家乡好多了。”

近几年来,阜阳市依靠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大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阜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阜阳市宣传部新闻科的徐科长介绍说:“阜阳有六大优势,第一百亿江淮粮仓;第二煤电能源新城;第三商贸物流名城,第四人力资源,第五综合交通枢纽;第六滨水园林城市。”徐科长所说的这六大优势实际上已作为阜阳的六大名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10年阜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721.5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00美元;财政收入88.2亿元,年均增长27.3%;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年均增长23.2%。与2005年相比,产值超亿元企业由29家增加到103家;食品、煤电、有色金属冶炼等三个产业完成产值由不足百亿元增加到41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50元增加到13981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85元增加到4187元,年均增长15%……通过上面一组数据或许就能看出,作为皖北重镇的阜阳,在厚积薄发中所积蓄的崛起力量。

后 记

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拿到了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在中共阜阳市第四届党代会上的讲话稿。记者将其中的几句话引用如下:“(阜阳)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及要求是: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立足阜阳、服务皖北、辐射中原,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好皖北崛起排头兵,成为安徽发展增长极,建设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奋力开拓,阜阳在皖北率先崛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崭新的阜阳一定会矗立在江淮大地!”

“城市精神大讨论” 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陆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你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