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认为,道德判断要分主流和支流,从中国经济发展等事实上看,国人的主流道德风貌良好。此前,因各地频发“扶老人反被诬陷”案例,网友称中国社会道德丧失。(9月28日《京华时报》)
对社会风气,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尽管彭宇案的魅影挥之不去,但依旧有人称社会道德,远没有到堕落与沦丧的地步,我们的围观与不敢施救,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因为法律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
这样的说法,不乏拥护者,也不缺少贬低者。但是,每有见死不救、见老人摔倒不扶的事情出现,总有人会感叹世风日下。
王在这个时候认为,道德判断要分主流和支流,从中国经济发展等事实上看,国人的主流道德风貌良好。这样的说法,有理没理很难断定,但在风口浪尖上去触碰,必然会掀起舆论的波纹。
对道德问题,每个人都不是道德卫士,也不是道德裁决者,却总有着自己的标准,有着倾诉的欲望。同时,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能站在制高点,让别人认同,以期社会更和谐。情理真切,道理斐然,却并非解决之道。
毕竟,道德的问题,实在是一大难题,谁也说不清扯不明。在不同的位置、职位;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受过不同文化的熏陶、干扰……其对道德的标准就很难达成一致,谁也说不清楚道德的边界与底线何在。只有那些人神共愤的事情,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因为其超越底线太远,而在道德底线边远徘徊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定论的,因为道德本身,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是非题。
而事实上,面对道德问题上的对与错或者是道德的沉沦有无,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争论出个子丑寅卯出来,而是想办法去减少见死不救、见老人不扶的这类事情发生。
文明办既为文明办,我想,其更大的职责是如何将文明得到继承与传扬,当见死不救事情频发时,正是他们想着对策之时,其为何要跳出来评价呢,不是让公众找到宣泄口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