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江淮大地上那场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如今,只能从字里行间和城乡各处的遗存去找寻。这些和革命相关的,或者是历史文物建筑、历史事件纪念地,或者是纪念革命街道,又或者是博物馆里珍藏的物件……有些还真实地存在着,有些随着历史消失了,但它们都是这场20世纪伟大的革命存在过的明证。 朱玉婷
一所学校——革命宣传的中心
芜湖曾有一条繁华街巷,江苏和安徽的米捐局都设于此,因此得名米捐巷。巷内的安徽公学走出许多革命者。随着城市的改造,米捐巷的消失,芜湖已经难觅安徽公学的痕迹。
芜湖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利于宣传工作,而革命党人在安徽的宣传工作就始于李光炯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李光炯游学日本,回国以后致力于教育事业,结识卢仲农后,两人一起在湖南长沙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安徽公学迁来芜湖,就在二街留春园米捐巷内租赁民房为校舍,招生办学。
李光炯聘请了很多名士来学校讲学,著名的革命党人黄兴、赵声都在此教过书,一时间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也因此吸引了不少青年,轰动了芜湖,一时安徽公学也成了宣传革命的中心。
1912年7月,芜湖光复后,安徽公学改名为甲种实业学堂。不久后,时任安徽省都督的柏文蔚决定,农蚕科组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商科成立省立甲种商业学校。
一座祠堂——熊、范二烈士专祠
安庆枞阳门外的迎江寺西,坐落着一座纪念专祠,它就是为了纪念烈士熊成基和范传甲而建的熊、范二烈士专祠。这也是安徽众多辛亥革命遗存及纪念建筑中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处,今年十月经过修葺将重新对外开放。
砖砌牌楼式门楼正中嵌着“熊范二烈士专祠”几个大字,汉白玉雕花门额,两侧门上端亦分别刻有“铭勋”、“建绩”门额。整个建筑现存三进三殿共有建筑面积1945平方米。
这座专祠最初为清顺治年间由怀宁县令马刚所建慈云阁,光绪年间改为满清高官英果敏(英翰)公祠,到了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领导安庆马炮营起义的烈士熊成基、范传甲则改建为“熊范二烈士专祠”。
徐锡麟被害,熊成基和范传甲等人再举革命大旗。1908年11月19日,安庆城东棋盘山新军炮营的枪声,在安庆辛亥革命史上又书写了重要的一笔,这就是著名的马炮营起义,这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熊成基和范传甲也相继遇难。
一块匾额——辛亥革命掀起教育新风
安庆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块匾额。匾额上雕刻有“素清贫民女子小学校二十四周年纪念”和“惠逮蓬门”四个大字,落款“林森”。
匾额上提到的素清就是祖籍安庆桐城的潘惠馨。1912年,在安庆孝肃路姚家口原纯阳道院、清代守备衙门旧址上,开办了一所“素清平民女子小学”。潘氏倾其家产义务办学,得到了一些社会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捐助,这是清末民初以来,省城妇女界社会力量创办的安徽省第一所女子初级(一至四年级)小学校。
旧时,私人办的新式教育尚不多见,更何况是女子办学。而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新思潮体现在教育领域。潘惠馨在安庆办新学的消息传到京城,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林森纷纷为其题字,便有了如今珍藏于安庆博物馆内的这块匾额。
一座庙宇——寺庙里的革命组织
如今,芜湖市的胜利电影院正在拆迁。事实上,一百多年前,胜利电影院的原址上伫立着一座庙宇——关帝庙。
1905年的一个秋日,一向冷清的关帝庙里突然来了三十多位香客。他们在供桌的木香炉里燃上一炷香,在烛台上燃起两根蜡烛,面对神龛里的关帝泥塑,抚掌叩头,盘腿而坐。为首者便是26岁的陈独秀,其余的人正静静地听他宣读章程。这就是岳王会的成立仪式。岳王会,顾名思义,反对的就是清政府,因为岳飞反抗的金辽正是清人的祖先。
岳王会以陈独秀为会长,最初只有会员三十余人。后又设分会于南京、安庆,分别由柏文蔚、常恒芳分任会长。同盟会成立后,岳王会大部分成员入同盟会。
岳王会是安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成立时间比同盟会还要早,它的出现也大大推动了安徽地区民主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