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成熟,有思想,可担当。每当节日来临,收到挚友发来的短信或者贺卡,虽是寥寥数语的祝福,但几许温馨早已溢满心田。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想道一句,朋友你还好吗?
友情——读梁晓声《又到中秋》有感
又到中秋。日子如此之快,快的让人惊悸。
这是十年前读梁晓声的《又到中秋》能记得住的,印象极其深刻的开篇句。当时读着,尚且年轻的我感觉那么的不真实。日子常常过得平淡如水,甚至常常忘记现在是什么日子,每一天都像车轮在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怎么到了快得让人惊悸的程度。以年轻的、随意的心情耐着性子读下去。文中讲到的作者和老隋的友情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而此时此刻,我看着日历,又要到中秋了,突然有了他那时的感觉,才觉得原来他写得如此真实、朴实。真的是日子如此之快,快的让人惊悸。在身边流失的是金钱、是感情、是岁月刻入骨髓的沧桑。真正能在我心中流下回忆的中秋却少之又少,有限的几个就像岁月更古的旧拷贝,残缺不全的、若隐若现的留下些浮光掠影。
仔细想想,在我经历的无数友情中有多少难忘的、在世俗的生活中给生命赋予新的意义的友情。是的。有的。跨越年龄的界限、跨越性别的界限,像梁公小说中的老隋。他给予我无私的兄长般的呵护,在我有限的事业里常常给予我及时的指点。无论在生活、在工作上都可以做导师的朋友。我不知道这种感情是不是友情。一边我偷偷享受这份从上天掉下来的呵护,一边又在疑惑,该如何拥有一份这样的友情。
中秋怀旧 那份浓浓的友情
每年到中秋节,我都会早早就收到一盒月饼,这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我家已经收到了一盒月饼,那天下班回家,看到我家客厅放着一个纸袋子,一看图案我就知道这里面装的是月饼,这是他的一个朋友早早就给我们送来的中秋节月饼,每次收到心里有一种感激之情。
这是俺家那位的一位同事,自从我与俺家那位交朋友我就认识他,我们两家的关系特别好,我与他爱人也特别说得来,我们两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自从他爱人调到昆仑饭店我就会收到一份昆仑饭店的月饼,要说也有10多年了,每次都是他们同事给送来,如今人家离我家远了但也没有忘记我们,他同事开车给我们送来,10多年无间断过,每次吃着月饼心里就感到这月饼比别的月饼都好吃,让我感到朋友那种浓浓的情义在月饼里。
每次春节我们去他们家,我总是谢谢嫂子,可是嫂子总是说应该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还礼的,心里总是过意不去,可是嫂子总是说我们两家认识是缘分,虽然我们离得远了,但是我们彼此谁也不会忘记谁的,到了家里就像到了自家一样一点没有拘束感,看到他们两位男人见面聊天是这样的开心,我就心满意足了,多么朴实的话语,让我真是很难忘记朋友那份情。
难忘的中秋节
2009年9月,又一个夏日炎炎的秋天。刚升上了大三,“他”的学院把宿舍迁到了另一个与院楼相近的宿舍区。从此,“他”与女孩便“分隔两地”。
搬到新宿舍区后,“他”为了不因地域的相隔,决定对女孩更纠缠。中秋前的那个晚上,“他”绞尽脑汁发了一条特别的中秋短信给女孩。想着可以用甜言蜜语搏得女孩的欢心。早上,“他”收到了回信。“谢谢,不过有些事情我想该讲清楚。我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所以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的……”
“他”突然感到眼前一黑。“男朋友?”那就是说女孩从来没有或打算把“他”当作“男朋友”。一直以来都是“他”一厢情愿。
中秋晚上,“他”来到伯父家团圆,家人都很开心。没有人察觉到“他”冷冰冰的,“他”很想哭,但又不想让家人知道“他”的事。回到学校,“他”依旧行尸般地生活。好友发短信把“他”大骂了一顿,“难道没有了女孩,你就不能活了?有没有想过你的家人和朋友呀?你再这样我不理你了……”
“好了。可以陪我去玩一下吗?我想去散散心……”
“可以呀,咱们就玩个痛快吧 ! ”
2009年的冬天,朋友陪着“他”差不多每个星期都逃课去一个地方玩。“他”的脸上终于开始从木头般地转回有血有肉的真人了。“他”决定好好修炼自己以再一次对女孩展开追求。
本版文字由王珊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