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怨恨撕扯着14岁少年
2011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双胞胎兄弟齐患脑瘫,父母选择先救治弟弟
苦涩的怨恨撕扯着14岁少年

记者 刘海泉 文/图
 

在安庆怀宁县洪铺镇三岭村,有一对可怜的双胞胎,一出生便罹患脑瘫。父母出于无奈,选择了先救治弟弟。而如今14岁的哥哥,依然蜷缩在奶奶身边,无法站立,无法上学。当被问及想不想治病,脑瘫少年抿紧嘴唇,禁不住埋头痛哭。倾诉中,他对父母满怀怨恨。

少年蜷坐,凝望屋外上学的孩子

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然而14岁的刘小峰却默默地蜷坐在低矮座椅上,眼巴巴地望着同村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小峰的奶奶,站在孙子身后,满脸悲戚,不停地抹着眼泪:“孩子是天生的,小时候也到合肥大医院看过,医生说是严重脑瘫,治不好。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也是这个毛病,但症状要轻微一些。”老人向记者诉起了苦。

“这个孩子从小就是我带,受罪啊!我出门干活,把他放在家里,有时候,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地上爬、滚,脏兮兮的,我既生气,又舍不得,有时候也骂他,骂完后,我就抱着大哭一场。有时候实在不放心,我就背着他,我去哪儿,他跟到哪儿。现在我老了,背不动了。”

记者注意到,刘小峰端坐在普通的矮椅上,两腿膝盖处,两根大筋绷得紧紧的,无法弯曲,他能活动的部位,实际上也就是头部和双手。而由于长年累月地端坐,其臀部已经萎缩得看不出轮廓。

先救弟弟,脑瘫少年心怀怨恨

交谈中,记者在屋内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支脏兮兮的铅笔,旁边残破的本子上,满是胡乱涂鸦的痕迹。

“都是孩子自己乱画的。他看到人家孩子读书写字,羡慕得很,总叫我买只笔给他,然后他自己在本子上胡乱画。”奶奶向记者解释道,“孩子虽然是残疾,但脑子不差,手边上收音机、电子游戏机什么的,他自己拆开后还能装上去。”

一番交谈后,刘小峰渐渐不那么拘谨,还对记者手中的采访本、手机、相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停问这问那。突然,他叫记者凑近,“我告诉你一个事,你不要跟我妈妈讲。两个只能诊治一个,他们就先救弟弟,不管我了……”说到这里,14岁的刘小峰不停地哽咽着,随即双手掩面,失声痛哭。

“我动不了,就是因为两根筋连在一起,你看割断可行?”突然间,小峰一席话让记者很是吃惊。在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对父母当初的决定,始终心怀怨恨。

父母愧疚,选择放弃实属无奈

随后,记者在村头,见到了刘小峰的父母刘文忠夫妇。

“老二小林的脑瘫要轻微一些,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手术,两个孩子将来可能都没用!”刘文忠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然不住地叹气。刘文忠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初的艰难决定,“先救治一个那要救治谁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医生讲老大是严重脑瘫,治不好,所以就决定救老二。”

“前后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这两年做了八九次手术,虽然还是一跛一跛的,但至少能自己走路了。”刘文忠夫妇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就是想多赚点钱,等有条件了,一定想办法给老大看病。”面对刘文忠夫妇的承诺,记者也衷心盼望,可怜的小峰能早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能通过手术改变现状,甚至重新站起来,他毕竟才14岁,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教育专家:先改善生活再疏导心理

采访结束,想到小峰对父母的怨恨,记者不禁心头一紧。

“14岁的小峰这样的心理不是健康的,但却是很合理的。”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严云堂告诉记者,“小峰的痛苦和怨恨,可以说是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产物,不能用对与不对来衡量。”

“残疾儿童毕竟和正常的孩子不一样,内心存在一定的压力或障碍,现在最重要的是引导,让他从内心深处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严教授建议,首先家庭、社会应该给予残疾儿童更多的关爱,在物质生活方面尽可能改善,其次要在心理上加强教育和引导。(文中孩子及父母均为化名)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