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合肥地标,你知道吗?
2011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这些合肥地标,你知道吗?
数数合肥的标志性建筑
记者 谈正民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而那些夹杂其中的建筑则成为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区域的地标,提起某个城市,或者跟朋友相约聚会时,总会想起某个地标。那么,合肥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又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不妨一起来盘点一下。

大钟楼

从上世纪80年代建成至今,大钟楼见证了合肥改革开放之后的全部历程,从当时的合肥最高建筑,到如今的掩映在高楼大厦之中,大钟楼的渐渐落寞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城市的新生。

“大钟楼”是合肥人的通俗叫法,其实它的全名应该叫作“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大钟楼是当时邮电部设计院负责工程总体设计,1975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1981年12月基本建成。塔楼从地面至航标灯尖净高为82.55米,是上世纪80年代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当时,“大钟楼”在周边一片低矮的建筑中无疑是科技和高度的代表。它准点播出的报时钟声整个老城区都可以清晰地听见,不仅像合肥地方粮票等这样一些票证上有它的身影,连商品包装纸上也印着它的轮廓。

当手机成为每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大钟楼报时的作用已经褪去。不过在建成之初,这一作用却十分突出。刚开始时大钟是机械报时,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奏响《东方红》乐曲,此后大钟楼的校时和报时乐曲又几经变换,但合肥人对大钟楼的情感却一直未曾变化。

五里墩立交桥

今日的合肥,一座座高架桥在城市的天空恣意穿梭,东南西北都有了高架相连接,连地铁也距离合肥市民越来越近,在这样的交通大发展下,五里墩立交桥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不过其作为合肥交通里程碑的意义却从未淡化。

五里墩立交桥的五里墩因距城五里而得名。到了现代社会,五里墩渐渐成了公共汽车站,但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频发,却让五里墩成为西部交通的“瓶颈”。这样的情形,到1995年的夏天开始改变。

1995年的春天,合肥明确提出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要向外延伸,辐射更大的范围。而城市的延伸必然建立在道路的延伸之上,随着长江路的拓宽,合肥开始第三次“大建设”,并第一次延伸到了老城区之外。不久,16.8km的一环路、42.2km的二环路相继开工,而一个名为“五里墩”的地方也开始屡屡成为合肥人的谈资。 当时,合肥市投资2.6亿元,兴建全长1100多米的五里墩立交桥。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其规模在当时是华东第一、中国第四。这座庞然大物一经投用,便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交通状况,它也成为第三次“大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政务中心“双子座”

在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政务综合楼之前,与原先合肥市政府有关的市府广场就是合肥市民所津津乐道之处,随着政务综合楼的搬迁,合肥市市府广场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客,而新的政务综合楼则展示了合肥全新的城市面貌,翻开了合肥新的一页。

这座大楼因为其对称的结构,而被很多市民形象地称为“双子座”。对称的双塔好像一本打开的书卷,代表合肥已经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座综合楼2003年8月18日开工建设,竣工时间为2005年12月30日,单体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这座大厦东、南、北被一条匡河包围,而匡河又与天鹅湖水系相通,象征着“框”住财富。

与以往的行政中心不同,新的政务中心凸显了环保的特点。中庭的“四季厅空间”展示着四季的变化,挺拔的棕树把室外环境引入室内。简洁的外形辅以绿色的点缀,很好地诠释了秀外慧中的特色。健全的功能是中心另一大特色,中心成为市政府机构办公、会议、接待、展览、档案为一体的综合大型建筑,工程共分为五个区域,形成以圆形母题为主的政务文化中心建筑群,这样的安排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也方便了市民前来办理事务。

合肥大剧院

当你徜徉在风景优美的天鹅湖畔,除了政务中心“双子座”之外,被称为“波浪”的合肥大剧院也绝对让你无法忽视,其圆润的外形如波浪般划过天鹅湖畔,宛若湖畔明珠。

作为合肥市文化艺术领域的标志性建筑,合肥大剧院于2005年12月30日奠基, 2006年3月15日桩基开挖,2006年6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6月混凝土主体结构完成,2008年5月屋面钢结构完成,2009年4月,在合肥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中部博览会”期间,前厅和歌剧厅部分区域投入使用,整体工程于2009年10月底竣工。

合肥大剧院选择椭圆为建筑物的主题轮廓线,与政务文化新区整体规划相融,造型表现力丰富,在以一个优美、高雅、反映时代特征的造型衬托着远处的市政府大楼。

合肥大剧院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该建筑钢架外围的中间隔层就多达11层,其中屋盖采用加厚岩棉金属体系,以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大剧院”内部方正,外部则采用了不少弧形结构,加上建成后流线型的顶棚,就像一片“波浪”,和天鹅湖畔的地理环境非常协调。合肥大剧院的显著特点是生态节能,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剧院建设中处于领先水平,被评为国家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

包公祠

每个城市在历史上都会诞生一些杰出的人物,而包拯就是合肥的英杰。古往今来,他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早已被人世代传颂。他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某些时候,他就是廉洁、公正的代名词。

包公祠,为后人纪念包拯所建。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现在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包公虽已作古,却给他当年出生、读书、做官的地方,如合肥、开封等,都留下众多的故事与传说,成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在合肥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如今,斯人已去。他的事迹却在全国各地传颂。包公祠留给世人的是有关他的文物,但是他的精神的传扬才是最重要的。每当社会腐败之风盛行,奸邪盗恶猖獗,人们就会想到包公。可社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法律,完善法律,造就千千万万个如包公一样执法如山的人。踏入包公祠殿堂,抱柱上有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这幅对联放在如今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逍遥津

公园是城市的重要配套设施,它让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的人们有了一片静谧。从战场到公园,逍遥津这块地的变迁可谓沧海桑田般。

逍遥津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部,古为洲水渡口,有津桥可渡,因三国古战场“逍遥津”而得名。经过多年精心修茸经营,现在已成为占地31.3公顷的综合性公园。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10万大军攻合肥未下,军还,为曹操守将张辽所袭,孙权仓皇出逃,飞骑跃过断桥脱险,从此逍遥津声名大震。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出于此。

逍遥津在明清时期曾是官僚地主的私家花园,建国前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1950年开始建设公园,1954年遭受水灾,1955年重建,并扩建西园。公园内建有儿童乐园、动物园、露天广场、旱冰场、游船码头、雕塑、回廊、亭谢,以及盆景园、水杨景区等。园中逍遥湖小岛上,有一座相传为张辽的衣冠冢,园西塑有张辽像。西北角独秀峰平地耸立,登峰回顾,园内景色一览无余。不远处则为“藏幽”胜境,佳木葱笼,奇花烂漫。

公园最大的特色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极富情调;若逢淡雾朦胧的天气,或霞光万丈的时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