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报之变 明证历史
战火中的画报
下一篇4 2011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画报之变 明证历史

朱玉婷
 

从中国第一份画报的诞生至今,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画报上一张张图片便是最好的视觉明证,而在其他传播媒介并不发达的曾经,这些图片可能就是唯一明证。回顾一个多世纪的画报史,从最初的《寰瀛画报》到《点石斋画报》、《良友》、《人民画报》……这不仅是一本本画报,更是一个世纪的变迁。如今,也许画报不再拥有曾经的辉煌,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它们重温历史。

《寰瀛画报》 中国画报的先声

随着西方近代商业报刊在中国的发展,一批传统文人开始从科举队伍中分流出来,他们以服务新闻报刊来换得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他们可称得上是中国本土的第一批职业报人。

蔡尔康便是其中一位,他“二十岁后,出佐《申报》三年。”大约在1876年,入《申报》馆“襄理笔政”。当时,《申报》总主笔是蒋芷湘。与同仁相比,二十余岁的蔡尔康虽年轻,但才高八斗,锋芒毕露。

《申报》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1877年5月12日,《申报》第6页第3栏登出一则广告,标题为《寰瀛画报待售》,内容曰:“启者,今拟创设《寰瀛画报》,定于7月内先出第1号,诸事由申报馆经手。”

1877年6月7日,在《申报》第l版头条刊登了一条《寰瀛画报出售》的正式启事。

至此,《寰瀛画报》正式诞生。蔡尔康参与《寰瀛画报》的创办和编纂工作,并为其作文字说明。《寰瀛画报》由英国名画师绘,寄沪后由《申报》馆代为经销,蔡尔康撰写说明文字。每半页一图,内容为世界时事、风俗、山川等,1877至1880年共出五卷。这种图文合一的刊物降低了阅读门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在学界,有人将《寰瀛画报》看作是画报的先声。

《寰瀛画报》用图片配文的形式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那时候在中国只有少数人骑自行车,但中国人对自行车充满好奇,对于自行车在中国现状《寰瀛画报》也曾记载。1883年,《寰瀛画报》配合图文,发表了一首竹枝词,盛赞自行车制作的奇巧:“前后勾联两车轮,不须手挽踏芳尘。”另外一首竹枝词则惊奇于自行车的速度:“前后单轮脚踏车,如飞行走爱平沙。朝朝驰骋斜阳里,飒飒声来静不哗。”

《点石斋画报》 画报中的《时务报》

发刊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则被郑振铎先生称为“画史”。

身处“门户开放”的最前线,上海的士绅与民众,自是最能体会、也最为关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不管是关系重大的军事战争、外交谈判、租界协议,还是近在眼前的变动不居的华洋杂处局面,都与上海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界里某次西兵会操或某领事捉拿赌博的过程,都在画家的笔下得到呈现。

《点石斋画报》应运而生,由上海《申报》老板英商美查创办。美查是一名中国通,在《点石斋画报》的创刊号上有他一篇署名为“尊闻阁主人”写的序,序中提出“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选择新闻中可惊可喜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提供“茗余酒后,展卷玩赏”。

《点石斋画报》是我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创刊时恰逢中法战争,后来又逢中日甲午战争,这是全民关心的大事,因此这两场战争是画报的主要题材之一。创刊号上就有一幅《力攻北宁》,画的是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越南抗击法军的宏伟场面。以后,随着战事的进展,又有《法犯马江》、《甫江战事》等画幅。

《点石斋画报》可以称为画报中的《时务报》,它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在于它主要传播了西学。鲁迅评价说:“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点石斋画报》也开创了一个时代,它是石印画报的代表,开创了清末民初、大多数以它为模式的、长达40年的石印画报的鼎盛期。

《图画周刊》 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

辛亥革命后,摄影技术在中国得到应用,石印画报逐渐被先进的铜版、锌版、影写版画报所取代,画报进入全盛时期。时在上海《时报》任职的戈公振最先认识到新闻图片对报纸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于1920年6月9日创办《图画周刊》。它结束了中国画报的“石印时代”,开启了中国画报的“铜版时代”,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

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图画周刊》更名为《图画时报》。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激起许多新闻记者举起照相机投入战斗。当年6月2日,上海10家大报同时刊出征求五卅惨案中死伤者照片和简历的启事。《图画时报》顶住各方压力,主持公道,坚持正义,连续跟踪报道五卅惨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画时报》中还能见到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的身影。纵观中国摄影史的发展,女性的力量不可小视,但在中国摄影史一系列丛书中,你很难找到女性摄影家,尤其是解放之前的女性摄影家,更是凤毛麟角。但仅是1929年至1930年出版的65期《图画时报》,并从中寻到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家12位。

《良友》 民国第一画报

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1926年,《良友》画报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一出现便一炮而红。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良友》详尽、真实地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世界局势的动荡、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千世界。它比同类型的美国著名大型画报《生活》早10年,比苏联著名大型画报《建设画报》早4年,稍晚于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

伍联德早年在广州岭南大学攻读,喜欢美术。大学预科毕业后,不愿听从在美国的父亲所作去美深造的安排,由岭南校长介绍进商务任美术编辑,担任编绘工作。但事业心重的伍联德却有自己个人的理想。1924年,他自办一家印刷所,然后从事出版事业。伍联德经常向西人书店买几期画报回来研究参考,《良友》便于1926年2月诞生了。伍联德从创刊号起至第四期自任主编。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城市元素,令人眼花缭乱。古老的弄堂与灯红酒绿的街道共同存在,沧桑与新奇相互交错。很多人都打趣说当年的《良友画报》就相当于今天的《花花公子》。《良友画报》的封面大多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美人明星。有着浓浓的上海腔调的《良友》画报,便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人民画报》 大国脸谱,人民记忆

对于很多人而言,创刊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画报》是一份珍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那时的人们若想欣赏彩色照片,非看《人民画报》不可,因为当时没有电视,报纸只刊登为数不多的黑白照片。

如今的很多人可能已经并不知道《人民画报》的辉煌:毛泽东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文革”期间,周恩来连续3年为《人民画报》审定稿件;邓小平1990年题写“人民画报创刊40周年”;江泽民也为画报题词“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让人民画报成为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6月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将1979年8月号《人民画报》作为礼品送给罗马尼亚友好人士,以增进两国友谊。

《人民画报》作为一本国家画报,就要追求国家画报的气魄,不片面追求风花雪月、市井风俗。在《人民画报》的封面里,既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样的人民领袖,也有雷锋、王进喜、邢燕子这些时代风云人物。60多年来,《人民画报》通过一个个领袖的形象、一张张风云人物的肖像,勾勒出一幅幅《人民画报》的大国脸谱。这些大国脸谱也将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