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鉴宝
银锭的收藏与鉴别
网上“捡漏”买烟标
喝杯清茶话泥壶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银锭的收藏与鉴别

东甫
明代银锭(藏友提供图片,不代表本报鉴定)
 

银锭收藏属于冷门,人们对于它的认识更多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其实,银锭作为流通货币从汉代开始就有,大放异彩的时期却是在明清时期。本文为藏友介绍银锭的收藏知识。

“银两”与“纹银”

银锭是以“两”作为单位,合称“银两”。但是,不同地方铸的银锭 “两”与实际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银的成色也不相同。以清代为例: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所以,除了“银两”外,还有一个更为文雅更为标准的词汇“纹银”,在清代宫廷剧中我们通常能听到,这是清代对足银的官方称呼,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相当于现在的“925”千足银,当然当时的冶炼水平,即便是纹银离千足银还是有些误差。因而纹银并非真正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也称“足纹”,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标准。

银锭的朝代特征

如何去鉴别银锭,当然要把握其特征。虽然中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允许官宦门第和贵族富商自由铸造,但一般来讲,特别是清代以前,银锭的造型却基本只有几种。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

银锭的文化内涵

笔者见过一枚明代十两砝码银锭,银色白润而沉稳,银质绵密,气孔中微露宝光之气,再加上经过多年的流通和氧化,已经形成了一层漂亮的包浆,银的成色基本上在九五以上,这是市面上作伪镀银所不能伪造的,而且银锭的造型也雅致大气。像这样的银锭,它身上聚集了岁月积淀,同时又有历史文化,自然超越了纯银本身,具有很大收藏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