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针对此事,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8月22日《京华时报》)
事实上,对于“海归”们而言,尽管可能手持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凭,甚至在发达市场环境下经受过历练,但有道是“橘生淮北为枳”,既然大洋此岸和彼岸之间在学术氛围、社会环境甚至人际交往方式上都有着相当的差异,“海归”们漂洋过海的这些经验,回到国内其实未必行得通,甚至极有可能因为习惯了国外的那套逻辑,回到国内,反而因为不通世故人情而吃不开,以至于处处碰壁。
有道是“适者生存”,要在国内的学术土壤生存发展,的确应该需要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但是,问题在于,既然只是学术土壤,即便不必完全与大洋彼岸一个味,却理应就学术论学术,假如连学术土壤也要被套上关系网,甚至连学者也必须服从于人情世故,甚至为了项目经费,为了学术头衔,不得不向潜规则低头,这样的学术土壤,与其说是有中国特色,毋宁说恰恰暴露出这片土壤的干涸与贫瘠。当然,学术土壤的问题并不全在于学术本身,行政化的学术体系,官本位的学术管理与审批制度,注定了学术土壤的质地不太可能自然而肥美。
只不过,笼罩在学术体系之上的这层关系网,显然不只是让“海归”们觉得不适应,当学术需要关系来开道,究竟会如何生长,又能长成啥样,的确令人担忧。 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