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山一山独立,自古是庐州的象征。因为它独依合肥,秀色宜人,今天是市民休闲的最好去处。历史上,它却历经了战争的洗礼,几十年前,曾是光秃秃的石山,还走过一段神秘岁月。
山在城中,城绕山建
7年前,我住在经开区,打开窗户,扑面而来的是青翠的大蜀山。我与它正面相对。我觉得大蜀山虽然不高,但造型很美,线条非常流畅、柔和。
那时,我与大蜀山之间,是村落,是起伏的农田,但丝毫不影响我捧着茶杯看大蜀山。而现在,打开窗户,对面是高高的楼盘。楼盘外还是楼盘。我知道,这样的建筑已经延续到了蜀山脚下。已经包围了青青蜀山。似乎,蜀山离我远了。
这就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大进程。前所未有的城建速度,让我等之人离大蜀山越来越远。可是,又有一部分人离它越来越近:住到了蜀山脚下,呼吸的氧气是蜀山上释放的。清晨听到的声音也许是山上的画眉。
事实的确是这样,登上山顶,山脚下是风格各异的建筑。合肥城绕山而建是一个趋势。也许,要不了多久,大蜀山是合肥城中之山,那时,登峰远眺,真正是“揽庐州于怀”了。
“出身”特别的大蜀山
词条上说大蜀山:海拔284米,面积8500亩。这样的山放在皖南,放在黄山的脚下,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是,山不在高。大蜀山有它独特的个性与文化。首先是它的“出身”很特别,不同于黄山等名胜。查考地质资料:黄山形成是在8亿年前海水入侵皖南一带,约4.05亿年前,经过剧烈的造山运动,黄山露出海面,再历经冰川的运行、切割,形成了峥嵘万象。这是中国大陆上众多高山的成因。而大蜀山则另有“出身”,据蜀山森林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大蜀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至今保存着火山瀑等火山遗址。甚至有人说,大蜀山是全世界唯一一座位于大城市的古火山。世界很大,没去作考证,不敢下这个断论,但说在中国的省会城市中,只有合肥依靠一座古火山,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远望大蜀山,孤峰独立,云蒸霞蔚。为何叫蜀山?《尔雅·释山》说,“蜀”是“独”的意思,因其孤单单一座山,还因其西有一座海拔只有155.6米的小山,所以叫大蜀山。《庐州府志》则记载:有个四川僧人居住在大蜀山,用锡凿凿井,井水有家乡的味道,所以叫“蜀井”,山也就以井而名。
名人与大蜀山
中国人的骨子里普遍流淌着乡土情怀。合肥人当然也不例外。大蜀山虽然不高,可它是合肥人们心目中的名山,是庐州的象征。春色苍翠,冬雪妩媚,“蜀山春晓”、“蜀山雪霁”是庐州美景。
蜀山历经千百年万岁月,见证了“夏水暴涨,施合与肥”的汪洋恣肆,见证了最早的合肥人依水而居,见证了一座城市的逐渐兴起,见证了一批批市民在南淝河淘米洗菜的生活。
历史上,更有一些人,当然不用淘米洗菜,而是或官位显赫,或文韬武略。可他们对大蜀山情有独钟。五代十国时,合肥人杨行密在乱世中揭竿,后来做了吴王,做了王的他还忘不了大蜀山,建有大蜀山行宫。遗憾的是,在岁月沧桑中,行宫遗迹无存。
北宋英宗时期,状元彭汝砺在合肥坐过三年官,很喜欢去蜀山游览,大概是蜀山的秀色激发了他的诗情,他就发出“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的感叹。一千年后,蜀山下都是房子了。依蜀山而居,也成了开发商们叫卖的噱头。
清朝时,合肥有个一品官员李天馥,伴驾康熙三十年,至老时执意回合肥,在大蜀山下建别墅,并感叹自己在朝廷做官的岁月是“却悔数年游宦拙,等闲滞留付秋光”。
用诗篇歌咏大蜀山的人实在太多了。大蜀山赋予了合肥人敦厚的性格,也赋予了无数文人的诗情。
大蜀山的神秘时期
大蜀山怎样走过千百万年的岁月,没有独立的史料。见得最多的是关于对它的歌咏诗篇,此外,是合肥历史上的战争。大蜀山自然见惯了也听惯了太多的金戈铁马与鼓角争鸣。
近几十年的时代变迁是巨大的,蜀山的记忆也是清晰的。
李晓燕是大蜀山下长大的,卖过早点,做过园林工、邮递员,如今快60岁了。几年前,她家的房子和村子全拆了,她由农民变为市民。“过去,蜀山脚下全是农田,合肥市区到蜀山脚下没几条路,一条马路,尘土飞扬,是去六安的路。”她做姑娘时,经常在田里插秧,一抬头,面对的就是大蜀山,“并没感觉到什么,因为山上也没有什么。”她描述蜀山与合肥市:那时过了江淮仪表厂才能感觉到城市的模样,自己的家与合肥相隔几十里,因而作为姑娘的她都很少进合肥城,偶尔搭乘拖拉机去城里买点东西。
在大蜀山下生活,可她和同伴也很少爬山。因为大山腰,有省军区的人员执勤,大家于是传言:大蜀山里面是空的,全是国防设施,准备打仗用的。那时,收音机里也经常听到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字眼,她和同伴觉得大蜀山很神秘。
“有这样传言是在六十年代。”当兵出身的张先发介绍,那时,蜀山脚下有个209厂,是生产军备物资的军工企业,也造汽车,管理模式和部队一样,自己养猪自己种菜。“后来,209厂成了淮海机械厂,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飞虎’微型轿车畅销全国,再后来,‘飞虎’与‘昌河’合并了。”
“大蜀山给我印象深的还有几所学校。”张先发介绍说,最早的一所是紫蓬山林校,现在叫合肥林业学院,据说最早成立于1936年,应该是合肥本土上最早的高等学府了。后来又有省警校和新华学院。
从光秃秃的山到森林公园
1962年,安徽电视台在大蜀山山顶建发射台,成了合肥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日前登上大蜀山,正碰上一位漂亮的女导游在给游人介绍:“咱们大蜀山古树参天,青竹吐翠”。我对古树是特有感情的,于是举目四望,耳畔是秋蝉的鸣叫,可是,很少见到参天古木。
数百年前,彭汝砺、李天馥等登上大蜀山,见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古木呢?他们所见的肯定不是我们所见的。因为合肥历史上为重要的战略之地,战火不断。老合肥胡寄兴说,过去合肥城外有许多墩子,五里一个,那是战争年代的烽火墩。合肥地名“五里墩”、“十五里墩”(今为大铺头)与此相关。一旦烽烟四起,大蜀山作为合肥的制高点,首当其冲地遭到炮火的破坏。
1938年,日军攻陷合肥,他们进驻大蜀山,砍伐树木,修筑碉堡,就连山下的开福寺也毁于一旦。“打过仗的,国军一个队伍就在大蜀山全部牺牲了。鬼子很野蛮,好好的大蜀山,毁成了光秃秃的山,抬眼望去,全是红黄色的石头。”胡寄兴老人回忆起来仍是痛心疾首。
解放后,合肥市政府号召全民在大蜀山植树。上世纪八十年代,又以大蜀山为主体建蜀山森林公园,并且开始恢复开福寺、蜀井、龙王庙等名胜古迹,这才有了今天葱郁苍翠的蜀山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