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高温,对于我们这些常规工作的劳动者而言已经算得上酷暑难耐,然而还有一些特殊工种的劳动者,35℃高温对他们来说却是另一种不可即的“奢望”。夏天走了,秋老虎仍没有“凉心”。在此,我们仅以镜头记录那些另类劳动者,向所有奋战的劳动者表达敬意! 炼钢工人:穿厚衣围火炉
外面骄阳似火,毒辣的太阳一刻不停地吸收着地面的水分,把炎热与躁动留给了人们。而这外面世界的35℃对于炼钢工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为了体验炼钢工人所经受的“高温 ”,记者选择一天中最热的下午2点,走进了安徽合钢集团的炼钢车间。在工人们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走近“火炉”。一股股热浪侵袭而来,瞬间燥热难当,衣服立即被汗水浸透,汗水也在脸上流成了“小溪”。
在炼钢车间里,进入“核心区”,看到的景象着实让记者“心惊肉跳”了一把:沸腾的锅炉就像“火焰山”,不断喷吐着红色的烈焰,炉内已经熔化的钢水犹如翻滚的岩浆,其威力犹如火山喷发一样,时不时还有钢花向周围喷溅。这里的温度居然常年“保持”在1200摄氏度左右,此时粗炼炉距离记者却还有10米左右的距离,而扑面而来的阵阵热浪,已让记者瞬间变得呼吸困难,不得不选择远离。
在夏天的高温天气里,人们怎么清凉怎么穿,衣服穿得是越少越凉快。但这里的炼钢工人每天都得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一来可以抵挡钢渣的迸溅,二来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辐射作用。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在炉火前工作一会儿,外面的衣服却又干了,但里面的衣服还是湿的贴在身上,衣服每干一次,衣服上因汗水而凝结的盐渍就会多一层……
厨师:一天“烤火”8小时不停歇
阿金是合肥宁国路龙虾一条街的一名厨师,每天下午4点起,他就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的几个小时。
只有几个平方米大的厨房里,支着几口大铁锅,煤气“呼呼”地烧着。阿金的衣服早已汗湿,问他为何不把上衣脱了,他说不穿上衣的话,火烤着更热。
“下午4点开始,要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结束。”阿金说到了夏天,饭店生意太好了,外面等着翻台的客人似乎永远都不见减少。除了龙虾之外,阿金也要炒别的菜,忙起来的时候连上厕所都要跑着去。他比划着说,连续站在灶台前8个小时炒将近200个菜已经超过了他的极限。
“快出去吧,这里热。”阿金浅浅地笑着,在炒菜的间隙把记者推回大厅。他说自己不敢往大厅走:“一凉快,就不想回厨房去。”
货车司机:烈日下鸡蛋都能烤熟
货车司机小杨,24岁,驾龄7年。“读不进去书,14岁去工厂打工,可人家说是童工,不敢用。后来就跟着叔叔学开车,一直开到现在。”
小杨开的这辆货车,驾驶室不足两平米。中午一点半的阳光直射在前挡风玻璃上,驾驶室内的温度早已超过40℃。
“热,怎么不热?”货车里没空调,人只要在里面坐上5分钟,额前流下的汗水就能模糊视线。“这个吹的都是热风。”小杨指指中控台上的小电扇,抹了把额头将汗水甩下来。
跑市区,小杨最怕的就是堵车,“停在大太阳下晒个两分钟,鸡蛋都能烤熟了。”小杨说自己刚才在路上热得一阵头晕,只能不停地提醒自己开慢点。
货装好,小杨又要出车了。烈日当空的下午2点,货车驶离视线,渐渐变成一个炫目的光点。小杨说,从没想过自己还要再开多少年货车。
建筑工人:即使不干活衣服也会汗透
地面建设工地的工人们每日与骄阳为伍,仅是那黝黑的皮肤,就已成为了赢得尊重的鲜明标志。可还有一些建筑工人,他们所忍受的是绝大多数人无法熟知的。因为他们只是在地下劳作,挥洒汗水。
在合肥市马鞍山路高架桥的南二环段,正是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站施工的关键时期。从地面上看去,也就是寥寥几个施工人员的身影。要顺着十余米高的钢筋楼梯下到地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但双手触碰到钢筋时,仍有着强烈的松手冲动。如果说35度的室外温度是热,那么这种程度只能用烫来形容了。
虽然是酷暑,十几米深的地下车站理应会有清凉的感觉,然而这里却与地下防空洞有着极大反差。热是闷热,湿是潮湿。“宁愿到地面,或者是楼顶上晒着干活,至少热得爽快一些。不像这里看不见太阳,却汗水直落,像洗桑拿一样。”来自湖北的电焊工小杨是第一次在地下工程作业,他说自己以后不会再找这样的活干了。
“西瓜、绿豆汤、清凉油……只要是想得到的降温方式我们都想到了,人心比人心,就是我们下来巡查的时候什么不干,身上也像是被汗水淋透了一样。”工地负责人中铁隧道项目副经理邹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