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文章中指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从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到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最近在天涯论坛上,一位自称“做了15年老师”的网友发帖《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也掀起网上热议。如果说“寒门出状元”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些苦读的农村孩子跳“农门”的路在哪里?
媒体分析
1、教育投资提高,回报减少
@中国教育网:高昂的学费,让收入偏低的家庭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现象日趋严重。为教育支付的成本提高了,可收益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使得“知识改变命运”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2、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
@《南方周末》:各省重点中学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最优秀的学生与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3、学业拼不过背景
@《半月谈》:目前,我国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职业继承性正明显增强。在重点院校,具有较强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份额,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而教育资源和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高校贫困生。
网友评论
对比:农村孩子大多很单纯,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其他知识相对贫乏,在考题日益多元化的高考中越来越没有优势。而城市孩子的家长多是有文化的人,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广泛兴趣,开拓知识范围。
比喻:如果说农村孩子们就是希望跳龙门的“鲤鱼”,那么教育资源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水。失去了充足的水,试问他们怎么跳过重点大学这道“龙门”?
无奈:当年考入首都一所重点大学,本以为身边的人都和我一样成绩优异。然而,那些首都出身的同学们考分却低出很多。“户籍优势”让他们用更少的努力进入更好的学校,毕业之后,“本地优势”又给他们留在这座城市提供了大大的方便。所以我们高中老师有个说法,农村学生就是在陪太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