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55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阜阳市申报的阜南嗨子戏、黄岗柳编等项目榜上有名。 而在此前,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苗湖书会及临泉肘歌、抬歌等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假如有一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地图,那么地图上的安徽阜阳将是最为显眼的一块区域;假设天空中的每颗星星都是非遗之星,那么在安徽阜阳的上空,一定会璀璨夺目。近二十年来,阜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所做的功课及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阜阳,亲身感受了一番非遗的魅力。
A
阜南嗨子戏:“天下独一戏”
瑰宝源于民间
在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阜南嗨子戏榜上有名。8月8日,记者赶往嗨子戏的主要发源地阜南县采访,并在阜南县嗨剧团,现场欣赏了一段《打桃花》表演:生动精致的脸谱,委婉优美的唱腔,温馨感人的剧情……一丝丝,一缕缕,流向每个毛孔,沁润进每一丝纤维。一曲听罢,良久方从戏中走出。想想文史资料里记载的“天下独一戏”的评价,真是感同身受。
说起嗨子戏,老艺人周国平娓娓道来:早些年的时候,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嗨剧。嗨子戏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解放前,嗨剧演员大都是贫苦农民,多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并以此在沿淮一带演出谋生。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争相邀请演出,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
解放后,阜南县成立文工团,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上世纪70年代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我在全国各地看了许多戏,嗨剧风格独特,天下独一无二。”
抢救换来生机
上世纪80年代,阜南县嗨剧团逐渐走入低谷,民间班社活动也迅速萎缩,且后继乏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嗨子戏濒危灭绝。
“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抢救、挖掘嗨子戏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保护措施,并提供组织、经费保障,为嗨子戏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阜南县文化局艺术科负责人徐远方告诉笔者,为保护传统文化,该县文化部门对嗨剧艺术进行民间普查、收集、整理,拍摄音像资料,建立相关档案;同时还建立嗨剧艺术人才保护及培养机制,逐步加强阜南嗨剧艺术史、唱腔音乐、表演艺术的保护。
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至2009年间,阜南县嗨剧团经常到周边县市演出,打响嗨子戏品牌,扩大了剧团的影响力。2008年,剧团新编的嗨子小戏《双出嫁》参加安徽省艺术节喜获三等奖。此外,精心推出的大型现代嗨剧《王家坝之歌》也反响强烈,该剧讴歌了生活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附近、濛洼蓄洪区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描绘了王家坝人民与天抗争,搏击洪水,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党的领导,歌颂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展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卷。
B
黄岗柳编:“绝活”来自生活
本是“养家糊口”的技艺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黄岗柳编技艺近日“双喜临门”,分别荣登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8月9日,记者再次走进“中国柳编之乡”——阜南县黄岗镇,探寻古老技艺的力量之源,感受现代工艺的魅力之魂,体验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
杨振洲是阜南县柳编协会会长。说起黄岗柳编的历史,他这样告诉记者:“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县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而后,由于编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人将自家用不完的柳编产品,拿到集市上交换粮食,编织技艺开始有了商业价值。随着市场的流通,黄岗柳编的精湛技艺也开始在全国小有名气。
68岁的黄岗镇高郢村农民马胜休,是黄岗柳编第六代传承人。据老马介绍,他从小就与兄弟姐妹一起向自己的父辈、祖辈学习柳编技术,为的是编筐赚钱换粮养家。这个小手艺,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会。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等民谣,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数百年的艺术积淀,让黄冈拥有9万技法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创造出的“经编”、“立编”、“拧编”、“野生红藤编”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现代工艺提升品位
据了解,为适应现代流行趋势,黄岗镇每年都派出技术人员赴国外考察,摸清市场产品需求。柳编技师创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
杨振洲介绍,随着柳编产业不断市场化、国际化,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达到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
艺术带来大产业
除了艺术价值,柳编产业更给阜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2009年,阜南柳编出口创汇2201万美元;2010年,出口创汇5464万美元;今年1至5月份,出口创汇4168万美元……一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数字,展现出黄岗柳编产业的飞速发展,柳编艺术带来的巨大力量。
在黄岗柳编的积极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全县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3.5亿元以上。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9家。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确定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黄岗柳编为此跻身全国五大柳编生产基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