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地的瓷器藏珍
南北风格兼容的安徽窑口
3上一篇 2011年8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南北风格兼容的安徽窑口

张亚琴
 

在安徽,古代瓷器窑口也并不少见。省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许国接受采访时说,最有名的当属寿州窑、宣州窑、萧窑、繁昌窑。这些窑口的瓷器南北兼容,既承袭了邢窑、定窑的特色,对后来的景德镇陶瓷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影响。

寿州窑:最早运用民间剪纸艺术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以及邻近凤阳的武唐等地附近的寿州窑,是安徽省古代瓷窑遗址中时代较早的一个窑口。遗址散布在上窑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唐湖和窑河一带,最迟创于南北朝初期,历经隋、唐近五百年的历史。

在南北朝时期,寿州窑烧瓷规模小,器物的南方文化因素偏重;隋朝时期,寿州窑烧瓷规模小于南北朝,器物的文化内涵南北参半;唐早期,瓷器有自己的独特制作方法,它摆脱了南北朝文化束缚,形成了成熟的地方文化;唐中期是寿州窑烧瓷的鼎盛时期,线条流畅,轮廓丰满;唐晚期窑场较为集中,产品制作工艺不精。

陆羽《茶经》指出:“寿州瓷黄,茶色紫。”并将其排在第五名。寿州窑的制作运用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应该是最早的。由于遗址中未发现有晚于唐代的遗物,说明寿州窑的烧瓷终了于唐。

宣州窑 :青瓷和白瓷的相融

宣城在历史上烧制瓷器也比较兴盛,曾分布很多的窑址。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城境内瓷器烧制大约开始于晚唐五代时期。

皖南地区处于中国南北方两大瓷器系统的交结点上,其瓷器烧制除了以青瓷风格为主流,同时也混有北方白瓷系统的血液。这是因为,皖南地区在六朝、晚唐五代等中原战乱时期相对比较安宁,许多中原士族“避乱江东”,到皖南一带定居。这样,他们必然携带百业工匠为其服务,其中就包括北方的窑工。他们带来了北方白瓷烧造技术,并在南方原有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中国陶瓷史上,才产生了对“宣州窑”的众说纷纭。

“宣州窑”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名窑。明代张谦德在《瓶花谱》中称为“宣城窑”,并把它与宋代“柴、汝、官、哥、定”等五大名窑相提并论。

繁昌窑:引领青白瓷的世间流行

穿过繁昌县城城郊的马仁山路,一条小道旁竖立着“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柯家村遗址”标志牌。最早烧制青白瓷而闻名于世的繁昌窑遗址就在这附近。相对于其他古窑口,繁昌窑被发现的时间较晚,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步进入专家学者们的视野。

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展现了南唐重臣韩熙载家宴、舞乐的场面。有研究认为,夜宴图中所描绘的瓷器,如执壶、温酒壶、荷花托盏等,无一不是繁昌窑的产品。而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卖瓷器的商铺,店面招牌即为“青白磁铺”。这可以得知南唐时期繁昌窑瓷品的非凡风采和随后青白瓷的世间流行。

繁昌窑在北宋末年突然地衰废下来,到宋元期间,又像在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故地颓垣,冷烟衰草,前朝窑迹。这是什么原因?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繁昌窑的烧造者为柯大、柯二两兄弟。随着繁昌窑瓷器名气的不断扩大,一天,北宋朝廷突降圣旨,要柯姓两兄弟为宫廷烧造龙床。接旨后,柯大、柯二召集工匠日夜监制,终于在期限内将美轮美奂的龙床烧造成功。当龙床运送到龙亭街时,由于绳索断裂,龙床掉在地上被打碎。眼看期限已到,重新烧制已不可能。为免杀头之罪,柯姓两兄弟率领繁昌窑的工匠们逃到景德镇。繁昌窑从此衰落荒废。

那么,繁昌窑衰废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一是资源缺乏,原料品位低下。二是曾经作出过两次创新的繁昌窑在新的历史时期,先进的覆烧工艺不被引入,长时间的抢残守缺,以致生产落后,工艺保守,装饰单调,制作粗糙,被后起之秀景德镇远远抛在身后。

萧窑:树木已被窑火烧尽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萧窑的窑址位于安徽省萧县东南15公里处的白土镇,因附近盛产一种灰白色的瓷土而得名。宋元丰元年,大文豪苏东坡曾到过白土山探访,写下了《白土山石炭歌》:“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苏东坡当年看到的还是绿荫葱郁、树木茂盛的白土山;大约二百年之后,白土山四周的树木已被萧窑熊熊的炉火烧尽,这可能也是萧窑之所以到金代终烧的根本原因。

萧窑创烧于唐,终于金。唐代主要烧制黄瓷,兼烧白瓷与黑瓷;大量生产的产品是平底碗,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白土镇征集到一件带铭文的瓷瓶,上刻有“白土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并发现了该窑址。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在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了带有“白土造”刻划题记的残片。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