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会馆,位于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路北。关于它和李鸿章的故事,始于1869年。那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捐款集资,耗银33350两,洋钱318元,会馆顺利落成。而后又进行了两次扩建。建成后的安徽会馆规模居在京会馆之首。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说,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2000年8月对戏楼等主体部分进行了修缮。
文士荟萃的私人宅邸
安徽会馆前身是著名的后孙公园,系清初官吏孙承泽的别业。他在别业中款待、宴接过清初许多名人,如顾炎武、谈迁、吴梅村、龚鼎孳等,或有题诗,或曾记事。后来,著名剧作家洪昇作《长生殿》传奇,誉满京都。此剧曾在后孙公园上演,演出适逢皇后之丧,触犯忌讳“遭弹劾”,洪昇与诗人赵执信等五十余人被除名,此为戏曲史上比较有名的故事。
后孙公园中经常有清代学者、文士的踪迹,姜宸英、查慎行、彭维新、沈云椒等或曾在此居住、或曾雅聚吟诗。总之,后孙公园里,政治家、学者、诗人,此往彼来,堪称文士荟萃的盛地。
达官贵人倡议兴修
翁飞说,清咸丰朝以前,北京只有安徽各县的会馆,规模较小,而无安徽全省的大型会馆。自从李鸿章率领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后,安徽籍人以军功得富贵者很多,在京的安徽籍达官贵人们便倡议兴修安徽会馆,得到了湖广总督李鸿章的重视和支持。于是他利用进京述职之机,在京创建安徽会馆。
皖籍淮军将领、在京官绅,以及各省封疆大吏、藩臬道府纷纷捐资。而李鸿章在初次修建时,一共捐了两次。
为维新派提供便利
“安徽会馆的建立标志着晚清淮系政治势力的崛起,它成为淮系文武官僚在北京的活动大本营。”翁飞说。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为宣扬变法,在北京创设《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译录新闻,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及自然科学知识,报社即设在安徽会馆内。这是由同情维新的合肥籍进士蒯光典,出面向皖籍京官头面人物孙家鼐商借的。
不久,康有为创立强学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改革派的政治团体,北京强学会的会址亦在安徽会馆内。
民国初年,在段祺瑞执政时期,由国会酝酿恢复地方自治。安徽会馆又成为旅京同乡讨论自治制度的地点。
“安徽会馆既象征近代政治舞台上地方势力淮系集团的兴起,又是戊戌变法前维新志士办报纸、设学会、发动改革的活动场所,而且亦是北洋皖系势力的大本营”。翁飞认为安徽会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突如其来的火灾
1889年5月5日,安徽会馆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不幸燃烧安徽会馆西院张氏租赁住宅的凉棚,发生火灾。张氏就是豫军统帅张曜,与李鸿章在“剿捻”时结下友谊,交情极好,故李鸿章建议免于追究赔偿。以致二进正屋,俱成灰烬。
当天,大火还将馆内中院神楼、戏楼、前厅及东院后厅、厢房等烧毁。“中院仅存正门、后厅、花园。东院幸存思敬堂、魁光阁和藤间吟屋。西院仅存后进房屋。”翁飞说起那场火灾,非常惋惜。
安徽会馆发生火灾后,在京皖籍官绅,即将灾情电告李鸿章。不久,孙家鼐、方汝绍等二十七名皖籍官绅联名写信给李鸿章,并请李鸿章首倡重修。后来,李鸿章督同淮军各统领公捐银一万两首倡重修,各省府州县皖籍官员纷纷解囊捐资。
宴请慈禧看徽戏
翁飞介绍,李鸿章是会馆的常客,每当进京公干,他都会去会馆,会见皖籍京官同僚,商议政事,比如家乡遭水灾,他曾经在京发起同僚捐款,并在此写信给安徽巡抚邓华熙。
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后,每年他进京,会抽时间在年夕(除夕前后)在会馆与皖籍京官团拜,宴饮并看戏。
传说在光绪十六年,会馆重新修成后的除夕,曾经在会馆那座著名的大戏楼宴请慈禧老佛爷并看徽班演戏,这座戏楼为当时北京数百处会馆最大,并列入大英百科全书。
故事
王致和与安徽会馆
没有几个人清楚这“中华老字号——王致和”与“安徽会馆”的关系。王致和会馆始创臭豆腐。享有“臭中生香”之盛誉的“北京臭豆腐”,就是由康熙年间居住在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的举子王致和所首创的。
康熙八年,安徽举子王致和进京考试名落孙山,欲归故里,又苦于路费无着,只好留京等下科再考。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维持生计,便在所住的“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有一次,豆腐卖不出去,剩下较多,又时值夏季,怎么办?猛然他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一道菜,于是他试着将豆腐切成小块,加盐及花椒封在坛里,一直没管它。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
到秋凉之后,他才想起这些豆腐块来。这天,他刚打开坛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再仔细一看,豆腐已呈绿色了。他好奇地入口试尝,味道却很美,送邻里人品尝,也一致称赞。从此,王致和的臭豆腐扬名了。
诗人战权豪争回房
明代北京的宣城会馆建造年代为永乐七年(1409年),但已无迹可寻,只知道万历五年(1577年)宣城沈懋学、临川汤显祖进京赶考,一同住在朝阳门外表背胡同的驿馆里。而现在的古宣城会馆旧址,坐落在老北京外城骡马市大街的铁门胡同11号。满清入关,将原来内城里的汉族百姓尽皆驱到外城,内城只允许八旗居住,铁门胡同的宣城会馆就立于清初。
宣城会馆现在也被称为是施闰章故居,宣城人施闰章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时举为博学鸿儒,授侍讲,转侍读。是清初著名诗人。
这个地方曾被权豪所占据,顺治六年(1649年),施闰章赴京会试曾经居此,考取进士后,据理力争,终于重新收回房产。又因为房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宣城的同乡赴京时,没有固定的地方落脚,所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宣城人梅殻成,在京城任御史时,他捐赠并倡议所修缮了会馆。 朱玉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