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后足不出户,只需在网上输入自己的症状,从普通的头痛发烧到疑难杂症,都会有热心的网友和网上“医师”为你“诊断”,开出“处方”。但在追求方便、省钱之余,“网上问诊”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甚至“免费接诊”背后暗藏种种陷阱,值得人们警惕。
便捷省钱:“网上问诊”渐受追捧
记者在重庆随机采访了近20位上班族,有近八成表示自己经常“网上问诊”。
有过10多次“网上问诊”经历的重庆渝中区某保险公司员工李桃说,“网上问诊”主要是图方便,去一趟医院要向公司请假不说,还要排队、挂号、做检查,耗时又麻烦,“一些小病小痛上网一查就能解决,省时省钱何乐而不为。”
搜狐网一项“你是电子病人吗”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710人中,约60%的人表示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是上网查一查怎么回事。同时有52%的受访者喜欢从网上获取健康知识。
近年来,“网上问诊”形式还不断翻新。继“在线咨询”“博客问诊”之后,“微博问诊”也逐渐火热起来。记者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搜索发现,仅重庆肿瘤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等医院及医生的微博就达数百个。
真假难辨:“免费接诊”背后陷阱重重
“网上问诊”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网上开出的药方千差万别,内容难辨真伪。
另一方面,网络论坛上为数众多的“医师”“老专家”,是否具备合法行医资质很难判断。近日媒体曝光的养生畅销书作家马悦凌,通过网络宣传养生理念,进行网络营销和诊疗,自称能以泥鳅和当归疗法治愈世界疑难症“渐冻人”,但卫生监督部门调查发现,她连医师资格证都没有。
此外,“网上免费问诊”正逐渐成为一些人推销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重庆渝北区的张先生在网上反映,为给孩子治鼻窦炎,咨询了一家网上医院,没想到“网上医师”竟假冒部队医院医生开“处方”,并寄来一个疗程免费药,试用后病情稍有缓解,张先生立即花近千元邮购了两个疗程的药,但后来越吃越不对劲,不得不到正规医院医治。
存在风险:监管有漏洞维权较困难
重庆知名维权律师周立太说,“网上诊断”这种边缘的诊断方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医生资质无法核实。如果出现问题,患者将无法找到网上医生,责任很难追究,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在相关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患者只能依据现有法规针对非法行医、无医生资质、无医生证件的网站和个人,向卫生行政监管部门投诉。网络发布不真实信息,或虚构、捏造事实,发布虚假广告,则可向工商部门投诉。
重庆市卫生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在本地网站上注册,不具备行医资质的“网上医师”或者“网上诊所”,卫生监督部门接到举报后会立即清查,但许多在外地注册的“网上问诊”行为,调查取证十分困难,做到有效监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广大患者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及其网络接诊平台求医问药。周立太则提醒,通过论坛、QQ、邮件等方式进行“网上问诊”时,患者应有风险意识,尽量把对话文本等内容保存下来,以备将来维权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