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徽商的“10年现象”
2011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粤徽商的“10年现象”

本报特派记者 樊立慧 宛月琴 广东报道
安徽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朱丹
 

广州,中山二路。

一座叫做新兴大厦的写字楼,安徽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就栖身于此。这个被喻为安徽驻广东“大使馆”的地方,称得上是安徽人在广东的“家”,更是连接皖粤间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皖粤合作有着怎样的渊源?皖粤当下经济发展有何契合点?新徽商在广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有哪些特质?7月7日,安徽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朱丹在他位于新兴大厦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特派记者的专访。聊起自己的安徽老乡,谈起皖粤两省间的往来,他如数家珍。

历史:

皖粤经贸往来“源远流长”

记者:您知道,7月29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将率代表团赴安徽考察,此举必将掀起皖粤合作的新高潮。在您看来,皖粤间往来有何渊源?双方合作的基础又是什么?

朱丹:可以说,皖粤两省经济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粤商、徽商同属“十大商帮”;上世纪80年代,安徽又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的方略,拉近了两省往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交易会更密切了双方联系,安徽组织的“皖货南下”,广东这边的“广交会”,都成为两省经贸往来的粘合剂。

在我的印象中,2003年11月下旬,广东组织18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到安徽考察交流,将两省经贸交流带入一个蓬勃期。到了2004年3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省长王金山率安徽各市、厅局“一把手”到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考察访问,两省有关部门签署了加强农业、科技、旅游、劳务和粮食合作等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两省间的合作与交流,称得上是解放以来皖粤间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贸往来,有效地扩大了安徽在广东的影响力。

之后,从2005年开始,我们也每年组织在粤皖籍企业家参加徽商大会,2005年12月,还曾组织过61家企业到安徽考察,合同协议61.5亿元,也就是在这次考察交流期间,深圳华强锁定了安徽芜湖,现在很多人喜欢去的芜湖方特也就由此诞生。

2010年10月,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率领安徽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双方签署了两省深化经济社会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约定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合作、进一步加强产业转移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

据我们驻广办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到2010年,光是驻广办直接推动促成的项目,共涉及12家企业,投资总额达140亿元。

记者:皖粤间经贸合作的基础又在哪里?

朱丹:广东地处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实力雄厚,而且与国际接轨,经济外向度高。安徽位于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农业、矿产和旅游资源,区域优势也很明显。不同的资源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两地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

输入:

粤企移到安徽生根发芽

记者:2010年,安徽获批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安徽首个“国字号”招牌,目前全省也正全力以赴建设皖江;而广东也正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您认为在两省当下经济发展中,双方有无契合点?

朱丹:作为安徽人,皖江战略振奋人心。安徽需要承接产业转移,广东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转移出去的需求,双方合作的契合度很高。

实际上,安徽的崛起,广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据统计,安徽引入省外资金的结构中,港资排名第一位,粤资排名第五位,但我认为这只是个表面现象, 因为在安徽投资的港资中,90%是粤企。

近年来,在安徽落户的粤企更是“响当当”。最成功的当属家电业,大家耳熟能详的格力、美的,在安徽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我也亲眼目睹了这些企业如何在安徽生根发芽、做大做强。

再比如芜湖方特,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典范,为芜湖提高知名度、打造动漫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著名品牌百丽鞋业将生产基地落户宿州等。

记者:确实有不少广东企业已经转移到安徽来。据您观察,粤企转移到安徽有什么特点?

朱丹:首先,这些企业的转移都很善于将长三角、珠三角的优势整合,安徽有人才、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少劳动密集型的粤企就将生产基地转移过去,同时也看中了广阔的内陆市场,往往都进行着一种集群式的转移,像家电业,成群结队的广东家电企业纷纷落户安徽。此外,粤企转移到安徽,也不光是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安徽亮相。

输出:

在粤徽商的“10年现象”

记者:经贸往来应该都是相互的,与粤企抢滩安徽相比,有没有安徽的企业在广东做得很出色的?

朱丹:当然有,而且不少。就安徽本土企业来说,海螺水泥在广东十分抢眼,凭借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给广东水泥行业带来一股新风,也有效提升了当地水泥行业的整体水平。

再说在粤的皖籍企业家,更是不乏商界翘楚。像比亚迪的王传福,广东融捷的吕向阳,广东家俱商会会长陈中信,银达担保的李思聪,致信药业的魏平,做铜产业的正威集团王文银,与迪斯尼共同研发未来3年产品的玩具制造商杨四浩,已经上市的迈瑞生物李西廷,给神六、神七配套的全球最大不间断电源生产商何思模……很多很多。

记者:您观察在广东做企业做得很出色的安徽老乡,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朱丹:他们普遍都有一种“10年现象”,在广东打拼10年左右的时间,他们中很多人都会迅速进入上升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分析其原因,我认为首先起源于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徽商的传统,讲究诚信,讲究儒商精神,而广东这片土地包容、开放的环境,能及时捕捉面向世界的前沿信息,再加上广东完善的产业配套、便捷的物流交通,充分市场化的商业平台,综合起来,造就了这个特别的“10年现象”。

记者:您认为皖粤两省应该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交流合作?安徽应该着重向广东学什么?

朱丹:从优势互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加强交流合作。   一是思想观念上,广东是思想开放、改革创新的前沿,安徽可以借鉴学习广东先进的管理经验、模式、方法和观念;

二是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两地加强经贸往来,各取所需,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在农业方面,安徽是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广东的食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双方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合作;

四是加强旅游合作,如何把广东的都市旅游、跨境旅游与安徽的山水田园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大有文章可做;

五是加强科教合作;

六是加强皖粤两地的文化交流。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