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股市融资额在全球遥遥领先,股指走势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如果对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有所了解,就不难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这一前瞻性的预言,在原计划于2008年封顶的全球第一高楼迪拜塔尚未竣工之际就得到了惊人的应验。就在这一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至今尚未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中国股市这么多年来所孜孜以求的直接融资扩容,其实何尝不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无形摩天大楼?中国股市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以超过26万亿元的总市值跻身全球第二,仅次于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股市。不仅如此,中国股市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融资总额就达到10016.32亿元,年度融资额在全球雄踞第一,堪称全球第一“摩天大楼”。
与同年中国内地GDP相比,该年度的融资比亦达到2.51%。即使是在美国股市,在其上市与股票增发热度达到最高点时的1998~2001年间,单年最多的融资量也不过是美国GDP的2.35%,比起中国股市来也只能甘居下风。
中国股市在狂热追求融资扩容上的“摩天大楼”效应之时,可以说早就忘记了“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三个统一”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当初中石油、工商银行等融资以数百亿元计的巨无霸逐一登陆股市时,监管部门有时还有那么点小心翼翼,那么,当发行定价体制放开到所谓的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训诫就一股脑儿地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内地股市多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创业板“三高”发行者,更不缺把股市当了一回又一回的提款机的重组“楼脆脆”和再融资“违章建筑”。
在这方面,银行股的再融资堪称典型。银行股靠一融数百亿元的巨额融资发行上市,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赶英超美的全球市值大哥大,却还在年复一年地靠数百亿元、上千亿元的再融资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抹平信贷坏账不断扩大的风险。银行股就像一座座基础不牢却还在不断地加层拔高的“摩天大楼”,资金轻而易举地过度集中堆砌,无论对银行体系自身还是对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体经济基础,都意味着风险的巨大积聚。
在笔者看来,融资领先,股指落后,不啻“摩天大楼指数”的一个严重警告。它告诉我们,圈钱无度的政绩工程,不仅是需要广大投资者来埋单的,也将是以牺牲中国内地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为代价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也可以说是对于圈钱无度的强烈抗议。 著名财经评论员 黄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