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新语境下的皖粤“牵手”
2011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7月29日皖粤经贸合作即将拉开大幕
皖江新语境下的皖粤“牵手”

记者 樊立慧 宛月琴
 

7月29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将率广东省政府考察团来皖,规模空前。而去年10月,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率安徽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阵容庞大。

两省的高层互访,为经济往来、企业合作搭建了沟通桥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的语境之下,两省的“牵手”,又要演绎什么样的故事?7月初,本报记者南下广州,试着寻找两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携手

广东人的安徽印象

7月初的广州,天气炎热,海风吹来一丝湿润。即使到处飘荡着听不懂的粤语,广州却并不难融入,友好的指路和热情的招呼,这个城市总是充满着包容性。

广东人对安徽并不陌生,也不单单因为目前这块土地上的主政者,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是咱们的安徽老乡。比亚迪的王传福、融捷投资的吕向阳,甚至是在珠海铩羽却又东山再起的史玉柱,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安徽人。7月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谈到古徽商,“徽商有闯劲,敢于冒险,文化底蕴深厚。”

7月9日,广州白云区的东旺食品批发市场,潮汕商人方志炎关于安徽的印象就是“曹操头”,其实也就是安徽亳州的古井贡酒。“‘曹操头’以前在广州市场销售还挺好,中间有低落,还好,现在又卷土重来了。”

而在记者来粤前夕,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吴琼等著名演员带着黄梅新剧《严凤英》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多个珠三角城市巡回演出,悠远的黄梅调也吸引了不少广东人的眼球。

安徽元素似乎在广东并不难寻。有了印象,就有了交情,也就有了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伸手

积极的安徽态度

在广东省经信委经济协作处副处长罗岿看来,安徽人的招商本领值得学习,积极主动上门吆喝。

以广交会和中博会等为平台,安徽与广东两省已从制造、商贸、房地产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发展到投资、旅游、劳务、文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全方位的合作。

“在一定意义上,两省的经济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把安徽作为对外拓展的首选地。据统计,目前广东在皖企业已有2000多家,投资总额达3000多亿元,投资领域十分广泛,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我省的海螺、马钢等企业也进入广东投资兴业,开拓市场。同时,全省有100多万人常年在广东务工经商,参与广东经济建设。

去年10月,张宝顺、王三运率领安徽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深圳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公司,都留下安徽考察团的身影。

座谈会上,双方共同签署了两省深化经济社会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约定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合作、进一步加强产业转移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劳务合作。

联手

汪洋主政下的“双转移”

时间来到2010年12月,合肥高新区集中开工26个工业项目,总投资额为106.9亿元。其中,粤企美的、格力两大空调巨头同时启动中央空调项目。

看来,皖粤两省既有合作的渊源,也有合作的眼前实际。

2007年,汪洋主政广东后,提出了“双转移”,即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才提出时,不少小企业不理解,等到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很多企业才感觉到汪洋的高瞻远瞩。”7月7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早转型,早布局,才有出路,不少企业才恍然大悟。”

汪一洋则以家电产业为例,家电曾经是广东有竞争力的产业,“上世纪80年代相当鼎盛,90年代还可以残喘,而到后来,广东的人员成本高、土地容纳量有限、技术损耗大、产品更新换代快,广东的家电产业纷纷转移。”

汪一洋也表示,广东一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金融危机让他们把眼光从出口转向了内销,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早已经开始了布局华东、华中、华北等市场,美的、格力等企业也就四处设厂。

握手

皖江示范区的战略使命

广东的政府行政力不够,这也让“双转移”的承接地不仅仅局限在广东省内,更多的市场行动,让包括安徽在内的省份有了机会。

而在2010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准,“设立和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加快安徽发展,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实现产业转移的新路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解读皖江示范区时这样认为。

也就是说,对于安徽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省的事情,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安徽的使命,也是国家战略。安徽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主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二三十家省(市)政府过来招商。”汪一洋表示,“皖江示范区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工、土地成本都有吸引力,而此前,皖粤合作也有基础,皖江的吸引力还挺大的。”

广东想转出,安徽又有承接的需要,双方当然可以一拍即合。

援手

学习“粤商”好榜样

在经济脉动前沿的广东,有很多值得安徽学习的地方,四处活跃的粤商,也有很多精神值得安徽的企业家们学习。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开拓精神,特别能吃苦。”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粤商待人诚恳,最值得信任。

汪一洋认为,广东商人的包容性特别强,不排斥他人,开放性很强,只要认定了你这个朋友,就会特别信任你。

“粤商喜欢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反应快,对新知识有渴求,喜欢和专家、学者交流经验,愿意参加各种论坛,发表观点,这一点值得徽商学习。”林江认为,“粤商与政府的关系好,很多企业家愿意与官员打交道,听他们分析政策,构建新型的政企关系。”

“产业转移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转移,我们也希望安徽各级政府对粤商大力支持,创造好的条件,进行人才支持,在安徽赚得盆满钵溢。”罗岿表达着自己的希望。

而作为7月29日皖粤经贸合作的“预演”,7月5日上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粤皖经贸合作推进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安徽省现场推介合作项目3027项,涵盖了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物流、基础设施、房地产、国资、产业集中区九大类,总投资26670亿元。

招商的大幕再次拉开,一出出产业转移的好戏,也将陆续上演。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