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领风骚数十年 行业偶像之流变
影响过他们的行业偶像
渐渐消失的行业
下一篇4 2011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各领风骚数十年 行业偶像之流变

朱玉婷 整理
 

职业,是一个人身份的最直接标志之一。行业的领跑者,永远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那些热门行业的偶像们则成了多数人希望成为的人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什么职业热门则体现出社会成员整体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旧的职业消失了,更多新的职业又不断产生,热门永远存在,而热门职业的变化往往是社会变化的缩影。那些曾经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行业偶像影响过一代人,时代在变,热门的行业也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人们积极进取向行业偶像看齐的意识。

建国初期:当工人劳动最光荣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控制各个行业的资源与分配。在这个国家,大家的工作都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贡献。在城市里,人们生老病死都由国家包干,读书、住房、就业都由国家解决。大家都有铁饭碗,好处是不用担心找工作和失业,坏处是个人缺乏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当时的主要职业,一个“工农兵学商”的划分可以道尽,其中“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也成为国家的“职工”。

工人 在当时不论你是纺织工还是机修工,只要是工人,在这个国家就有政治地位与经济来源的保证。根据上世纪50年代颁布的工资标准,工人的工资甚至高于大多数干部的工资。当时工厂发的蓝色工作服,是工人地位的象征,工人甚至都舍不得穿。开车、修车时,工人们担心工作服被弄脏、弄破,于是都把衣服脱下来,留着下班后逛街时穿,而路人往往投来羡慕的目光。当年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也成了大家争相学习的楷模。

干部 列入“干部编制”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职员,俗称“吃公粮”的。他们是所有“吃农村粮”的羡慕对象。干部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色制度,能顺理成章进入干部队伍的人,主要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调配安置的退役军人,或者通过“顶替”、“内招”等形式进入的干部子弟。

军人 在社会高度国家化的年代,军人常被视作优秀政治觉悟与道德作风的结合体而广为宣传。抗美援朝期间,《上甘岭》、《英雄儿女》、《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艺作品使军人的形象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大。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下,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掀起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潮流。连姑娘择偶首选都是解放军。而雷锋更是把“解放军”变成了“解放军叔叔”,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言人。

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曲折反复中转型,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也发生变化。在这个呼唤启蒙的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跃而起,人们谈理想,谈精神,许多像《美的历程》这样学术色彩浓厚的专著都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畅销书,连谈恋爱都先问对方“知不知道萨特”,与文史、艺术等有关的工作也跻身最受追捧的职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试验的深入,这种风向逐渐发生了变化,据朱苏力回忆,考分高的学生大都选择了经济、法律专业。

作家、诗人 “搞文学的”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荣耀,如果你是个叫得出名字的诗人,游历全国各所大学都能混吃混喝。文革后,中国人贫乏的精神生活中最先开禁的是纯文学,这种奢侈的精神生活在当时却显得如此大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文学青年。在从大学到小学的黑板报上,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诗歌”;在每个城市的每个公园,都有诗歌朗诵会。长发、潇洒的作家、诗人们,是所有人——尤其是文学女青年的偶像。

科学家 既然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不光人文知识分子受到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提出令科学家也备受尊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当时的小学课堂上,当被老师问到长大最想干什么时,许多孩子都会回答“我想当科学家”。李四光、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中。

个体户 最初,个体户基本上就是擅自回城的知青、两劳释放人员的代名词,由于“组织上”没给安排工作,他们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偏偏是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敢闯敢干,开始练摊、倒腾,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来卖,不少人成了万元户。渐渐地,待业青年成了倒爷青年,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不再是底层人员。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竞相下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粮票没了,价格双轨制结束了,分配物质可以不再靠批条子和走后门了。“钱”终于有了它应有的价值,人们对金钱的追逐也不再羞羞答答,曾经红极一时的工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一起一落千丈。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先富起来的只是少数敢于试吃螃蟹的勇士,那么在1992年中国经济全面向市场转型的方向后,人们便开始竞相追逐生财之道。

商人 1992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于是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包括学者、明星等各行各业人士,放弃原来行当而投身私营工商业者不在少数。据人事部统计,那一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外企员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外资进入中国多以合资合作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政策松绑,外商的独资倾向开始表现出来,外企在此时快速增长。外企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发展空间大,员工的薪水普遍比体制内高数倍。新时期的“洋买办”——外企驻华首席代表,成了金领的代名词。自学取得英文大专文凭、后来做到微软中国总经理的吴士宏,更是很多人的奋斗标杆。

IT人士 1998、1999年中国大陆出现过第一波IT热,“IT人士”成为呼风唤雨的时代骄子。在互联网大潮中,张朝阳、丁磊等是年轻人的新偶像。直到今天,他们的一举一动,仍然像影视明星一样,牵动人们的视线。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一度成了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但在2001年,这股IT热潮随着美国互联网的泡沫而逐渐冷却。当时踊跃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恐怕不会想到四年后毕业时会遭遇就业困境。

新世纪:每个草根都可能成明星

加入WTO令中国赶上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产业结构跟着新技术前进,不断变迁,失去竞争力的黄昏产业逐渐没落,企业关门倒闭后,员工饭碗也跟着不保;反观新兴行业趁势而起,迅速发展茁壮,旗下员工获得的回馈自然水涨船高。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需求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仍在变化中,热门职业趋于多元,且变化迅速。

公务员 自公务员制度建立后,“干部”向“公务员”嬗变,这个职业在经历了市场化的一段冷遇后,重新一年年升温。一项调查显示,73.6%的人想当公务员,而对当前“公务员热”的原因,83.3%的人选择了“工作稳定,医疗、养老有保障”。

国企员工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企在市场经济下缺乏竞争力和适应力,许多毕业生都偏向选择外企。而随着抓大放小,大型国企垄断地位的确立,大型国企在人事管理、员工培训上与外企的差距越来越小。民企风险大,外企工作忙,还是国企家大业大,员工福利待遇好,而且工作稳定,国企热重新升温。

明星 明星是一个真正轻松又高收入的职业,从上世纪90年开始无数年轻人就有了“明星梦”,大学的表演专业广受年轻人追捧。2005年遽然兴起的“超级女声”更是点燃了无数草根年轻人的明星梦,各地电视台在其后几年间也随之效仿,造就了一批李宇春、张靓颖等选秀明星。网络上也有人希望靠赚眼球、搏出位的方式迅速成名。“红”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带意识形态色彩,而成为现时年轻人渴望到达的生活状态。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