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黄梅戏革命历史剧 《红杜鹃》昨晚浓情绽放
大别山母亲“剧诗”
3上一篇 2011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个女人创作的
大别山母亲“剧诗”

记者 孙婷/文 李超钰/图
 

场外,记者采访了《红杜鹃》的两位主创人物——编剧侯露和导演雷国华。一个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78班毕业的女编剧,一个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79班毕业的女导演。一个曾创作过《风驰瑶岗》、《徽商情缘》等诸多经典舞戏剧和电影的著名编剧,一个是执导过黄梅戏《遥指杏花村》、《桐城六尺巷》等80多部戏剧的海归导演。两位女艺术家,为这部讲述伟大母亲的“剧诗”倾情创作,呕心沥血。

编剧侯露

谈创作初衷:在大别山革命史资料里,有一个女红军的回忆很让我震撼。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主力撤走了,那个女红军要去找部队,只好把不满一个月的孩子送给山里一户人家的大嫂,可是大嫂不开门!她只好把孩子丢在大嫂家门前,孩子哇哇地哭,最终大嫂开了门抱走了孩子……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可这是真实的人!那个不知名的大嫂心里多矛盾啊,但是最终她把孩子抱回家了,是什么使她这么勇敢?是觉悟,也是人性,是母亲的本能!还有那个女红军,解放后,她没再去找过孩子,她从内心永远感激那位大嫂!大别山的母亲们就是这样从小爱走向大爱,创造了一部大别山母亲的史诗!

谈团队:剧组集中了我省黄梅戏界最好的力量:优秀的国家一级作曲家精耕老师、来自池州的国家一级演员、“金嗓子”汪菱花和来自安庆黄梅戏校的表演系主任潘文格,有武警的年轻演员唐红、杨高猛,还有部队的演员做班底。

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剧团排戏的团队,所以,在很短的时间排出了这样一部作品,尽管它还有可加工打磨的余地,但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立起来了,这个效率是很高的。

而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也得到了省政府参事室、安徽出版集团的支持,安徽市场星报社及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也积极参与协办。

谈多媒体运用:我很反对现在时髦的“奢华晚会”,花几百万、几千万做一台晚会,一个晚上演完过后,所有的歌、舞、服装、布景、道具等等一切就都扔进仓库了。所以我对雷导说,我们能不能回到简约的戏曲本体?雷导说,我同意,但简约不是简单,我们要做一个艺术品,要使它更有时代性,要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我们引进了多媒体技术,让它为整个戏营造一种斑斑驳驳的历史沧桑感,与演员的真实演唱造成一种剧诗的关联,空灵、和一种“穿越”。

谈大别山精神:从心理上去分析,这部戏讲述了大别山母亲杜娟嫂,从小我走向大我、在亲情中历练的过程。我在六安地区插队5年,很了解那个地方的老百姓。他们可能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当他们理解了赞同了你的思想和主张后,甚至会义无反顾地去付出生命。在大别山,一家几代人献身革命,爷爷牺牲了父亲上,父亲牺牲了儿子上的家庭比比皆是,这就是大别山精神。

导演雷国华

谈表演:有的戏是一个角儿的戏,有的戏是一个整体的戏。汪菱花是很有经验的黄梅戏演员,她在大段的唱段和对人物的把握上都很好;潘文格演的角色马继儒,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花脸”,而他从前一直是演“小生”,这次对他来说也是艺术上的一个超越。武警演员唐红的演出也很精彩,表演很有质感,也很质朴,带来了这出戏应该有的艺术风格;杨高猛的表演有点像京剧《沙家浜》中的刁德一,将那种“阴谋”和“窥探”体现得很好。

谈“剧诗”:我一直强调这出戏做到了“剧诗”的情境,多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了当时的场景,它呈现出一种版画的风格,甚至表现出了一种音乐形象,去呈现人物的内核。这个戏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它包含了一个很大的人文命题,它向你发问——你的选择、你的信仰、你的理想是什么?

谈创作:我一直坚持,在做这类反映历史题材戏剧的时候,它必须要有现代精神,要有人文思想,才会感动这一代人。做《红杜鹃》的时候,我们把黄梅戏的根抓住了,在本体上是黄梅戏,可在音乐形式上,它是交响的、是诗颂化的,它的扩张感来自于戏剧里的精神冲突。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