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纷纷报道,果蔬被人为催熟的现象时有发生,“涉案”品种为果蔬西红柿、西瓜、香蕉、黄瓜等夏季时令果蔬,使消费者在购买果蔬时心里七上八下,犹豫不决。昨日,记者就“早熟”果蔬,采访了省城果蔬摊主、农业部门以及省农科院专家。
果蔬摊主 不知果蔬催熟剂为何物
昨日,记者首先来到了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七桂塘菜市场。在走访时记者发现,那些看上去仿佛已经熟透的果蔬,却透着一股“不成熟”的气息。
当记者询问卖菜摊主是否知道果蔬催熟剂时,菜贩们说“不知道催熟剂,也没听说过什么催熟剂。”
而记者在其摊位观察黄瓜西红柿这类果蔬时发现,这里的黄瓜都是碧绿碧绿的,黄瓜顶部的小黄花还未脱落,西红柿顶部是红色的,而其蒂部仍带着点点青色,用手捏捏看,全然不是成熟时的那种柔软,而是硬邦邦的。这让记者不得不怀疑这些果蔬是否真的熟了,并对菜贩的话产生了怀疑。
买菜市民 见怪不怪,自己多加注意
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些前来买菜的市民,发现市民对催熟剂熟悉得很,并表示,现在催熟剂在果蔬中用得很普遍,让他们很无奈。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目前不少市民对催熟剂已经见怪不怪了,他们有了自己的一套鉴别果蔬是否用了催熟剂的小方法。
市民蔡女士告诉记者:“一是要看,那些带花的黄瓜就不要买,很可能是催熟的。西红柿的顶部如果是突出的,不平整不光滑的就少买,这种西红柿催熟的可能性很大。二是要捏,有些果蔬看上去已经成熟了,但用手捏时还是硬的,这样的果蔬十之八九是催熟的。三是掂量,同一品种、大小相同的果蔬,催熟的,注水的果蔬比自然成熟的要重。”
农科院专家 只要剂量得当,是安全的
针对媒体报道我省发现“催熟剂”催熟的果蔬,省农委办公室主任胡桂芳表示,目前果蔬使用催熟剂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不使用是不可能的,在合肥的菜市场也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使用催熟剂可以使果蔬增产、保鲜。
“但使用的量要得当,不能过量使用。”据胡桂芳介绍,目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果蔬催熟剂的使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市场的质检部门也没有果蔬催熟剂检测项目。
如果不法商贩为了让果蔬快熟,并大量使用催熟剂,是否会对人体有害呢?省农科院专家邱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催熟柿子。
“一般水果蔬有一个后熟的过程,如果让它自身成熟,永远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成熟的状态,那么就需要进行催熟”。在果实当中有一种天然“良药”,就是植物激素乙烯。
“以前,每到中秋节时,家家户户都用催熟剂将没熟的柿子催熟,吃的也好好的,问题不大”。据其介绍,如果使用浓度过高的乙烯不但不会使果蔬早成熟,还会损伤水果蔬菜。目前常用的催熟方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用很高浓度的乙烯催熟果蔬既增加了处理成本,又使蔬果没有了很好的卖相,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只要剂量得当,老百姓吃到的“早熟”水果蔬菜是安全的。除非是果蔬不洗直接“下肚”,而且是大量、长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