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关于典当的记忆应该是源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质铺的(柜台)比我高一倍,我从一米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去给久病的父亲买药。”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自己往返于当铺和药铺生活的描述。
高高的柜台,密匝匝的铁栏杆,掌柜冰冷的面庞和不屑的眼神,柜台外衣衫褴褛、穷困无助的人,他们试图用首饰和衣服来换取一些度日的钱财……这是旧时典当里最常见的情景,柜台内外,隔着两个世界。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旧时的当铺和赌场一样臭名昭著,让人避之不及。英国作家狄更斯曾在其著作中把当铺描写成“吃人不吐骨头”的黑暗行当。
几分畏惧,几分神秘。这也许就是常人眼中的典当业。
中国最初的典当业,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当时也是济贫救世的善举。而在安徽,典当则成为徽商经营仅次于盐业的四大行业之一,徽商的典当行开遍全国各地。李鸿章家族也在巢湖、安庆、合肥等地纷纷开设当铺。而新时期的当铺,再也不是穷人换取救命钱的场所,新的业务新的面貌,也使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平台。
本期策划,我们期望从一个更客观的视角去解开典当业的神秘面纱。
朱玉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