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合肥真的“去看海”?
2011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暴雨来袭合肥真的“去看海”?
排水部门通过本报呼吁市民客观看待
记者 徐涛
7月11日,省城金寨路老旧小区发臭的下水道脏水阻断上课路
 

自去年本报“合肥对暴雨不设防”一文针对暴雨后的合肥窘境详实报道后,暴雨一词从民生角度愈加引起该市重视。而今年第三次暴雨来袭后,无论从受损害区域市民而言,还是从首都北京的“看海”而言,或许合肥拥有更多话语权,然而从媒体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究竟本月11日的降雨可否称为“看海”?需待以定论!

针砭时弊本报率先而为!

“我十几万的车子一下子就被暴雨毁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资产啊!”去年的一场特大暴雨,对于合肥市民特别是步行街的市民而言无疑是无言的痛苦。

然而,就在该次暴雨来袭的同时,殊不知合肥有关部门早已针对“暴雨之痛”付诸于实际行动,但面临张洼路下穿桥、当涂路下穿桥等十余处积水点的事实情况下,“什么都不用说了,任何努力的说法都会更引起大家反感”的一句话让他们忍受了一切。于是,相关负责人遭受责罚也理所当然。

在此,并非本报记者片面之言,对于合肥市步行街陷入“威尼斯水城”之困,本报率先全方位报道,并再次引发当地政府倍加重视实施“排水改造百日会战”。

“去看海”仅一小部分地区

在去年暴雨来袭之后的阴影下,今年7月11日下午的一场降雨愈加引起广大市民关注,似乎淹与不淹的损害大小已经无关紧要,反而淹与不淹更受关注,为何?北京、杭州、南昌等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已有先例,合肥被淹已有“迎合”嫌疑。

于是,当日合肥大暴雨来袭——据合肥市水文局统计,当日15:00至19:00最大降雨量为政务区站86.5毫米,市区其他主要站点降雨量为:包河区69.5毫米,经开区66毫米,其中十五里河站单小时降雨51.2毫米,创入夏单小时最大降雨量。

“实际上合肥市老城区被淹处几乎为零,这是广大市民有目共睹的;然而,仅几处受淹地点——‘去看海’的报道着实让我们寒心。”合肥市排水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诉苦说。当日该市市区除南二环下穿马鞍山路因雷电导致设备故障出现短时间积水,市区其他道路及其它下穿桥未出现积水现象。其“看海”之说只能源于北京的噱头!或者仅仅只是暴雨之后的一小部分地区。

排水改造须遵守循序渐进

自去年暴雨袭肥和今年暴雨袭肥的次数与程度而言,其主城区,也就是环城公园之内的受涝点,譬如张洼路下穿桥、铜陵路下穿桥以及步行街等诸多主城区受淹地段已有所减少。

“或许有市民质疑治理为何不能一视同仁”,对此合肥市排水办有关负责人也同样提出同类质疑,随后该负责人表示,中国国情不同于国外威尼斯等城市,毕竟我国发展时限低于他国,有关排水改造也低于他国,还是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合肥市排水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大建设以来合肥“水环境”始终为当地政府主导工作内容之一,从“计划蓄建蓄水池缓解内涝等诸多措施来看”,合肥市排涝能力已领先于绝大多数城市。

编后语:逢雨必涝、逢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今年更不例外,许多城市因此被冠以“去看海”的辛辣称呼。应该说“去看海”给了我们关于市政建设的客观反思,这也必将督促有关部门制订更合理的治理方案。然而透过这种“去看海”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市政部门往往要怪罪“雨大”,另一方面,市民对此并不认同。

因此本报在这里呼吁,政府要定下心来搞建设,民众也要给予我们的城市建设多点宽容、多点时间。假以时日和正确的治理方法,相信下水道将真正成为“城市的良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